正视孤独是一生的必修课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江苏省扬州市甘泉中学俞春霞•第一部分:柳宗元“屏蔽式”孤独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千山”“万径”将人物置身在群山阔水之中,以空间的“大而空旷”表现一个人的孤独。•“鸟迹”“人踪”全无周围没有别的生命出现以“静”来衬托孤独。•“雪”眼前看到的整个画面只有“白色”色彩单调显出“孤独”•“寒江”之“寒”不仅是天气的“寒”还有孤独内心而生发的寒意。……关于“渔翁”•唐诗宋词中有各式各样的渔翁,他们大多数因遭遇挫折而看透世事,从而希望过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世事的不满,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怀。柳宗元的“孤独”•“渔翁”的孤独就是柳宗元的“孤独”•柳宗元少年得志,二十一岁中进士。后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到永州。永州给了他太多人生的磨难,回京的希望却又一次一次落空,于是他给自己营造了这样一个“纯白”的世界,在那个世界他就是“渔翁”,傲然独坐,孑然一身。这个渔翁下雪天冒着严寒,他能“钓”上什么呢?•他不是在钓鱼,而是在——•他不是在钓鱼,而是在用“遗世独立”的渔翁的身影来抗议•他不是在钓鱼,而是找一个安静的所在屏蔽现实……•最终柳宗元没能从自己的“孤独”中走出来,他在这份孤独中熬煎,46岁英年早逝。•柳宗元“屏蔽式”孤独:屏蔽现实,沉陷孤独,煎熬度日•第二部分李白的“共处式”孤独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的“孤独”体现在哪里?•“众鸟”高飞尽。“尽”:一只也不剩。•“孤云”,云也是孤单的,连这孤单一片云也不会为我停留。•写景实际上是写当时作者的一种生命状态,谁都不愿走近,孤独无奈百无聊赖。李白因何“孤独”?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的时间已有整整十年了。长期飘泊的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那么李白如何对待生命里的这些“孤独”?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人和敬亭山相互含情脉脉地对视着,怎么看也不满足。李白真乃“谪仙”也,当他的生命里只剩下这么一座山,他能跟山对话。自己跟自己玩儿。李白“共存式”孤独:承认孤独,正视孤独,享受孤独•第三部分陈子昂“跳出式”孤独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我们读这首诗是用豪壮的语调读,还是用悲痛的语调读?读前两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古人”“来者”特指什么人?链接:幽州台,即战国时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专门在此招才纳贤。“古人”“来者”特指像燕昭王那样贤明的君主。仿写:“前不见……后不见……”•作者的“孤独”体现在哪里?•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在大的时间轴上作者是孤独的。读后两句: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提问:观察与前句有什么不同,与以往我们读过的唐诗有什么不同?•句式不一致,字数不相同。【链接】本诗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改一改:将本诗改成前后字数一致的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幽幽,独怆然涕下。•体会一下改句和原句哪个好?【明确】多了“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缓流畅。因为后两句作者又想到了天大地大,个体渺小。对于整个宇宙空间个体确实是微不足道,然而这种孤独不可避免无法改变。想通了这个自然语气也和缓了。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语调读这首诗呢?链接资料:•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连连遭受挫折。在这种心情下登上了幽州台。•陈子昂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满腹牢骚,一腔愤慨的,但它(此诗)所表达的却是开创者的高蹈胸怀,一种积极进取,得风气先的伟大孤独感。它豪壮而并不悲痛。——李泽厚陈子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