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学目标(1)使学生明确景物具有哪些方面的特征(2)指导学生写出景物特征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写出景物特征教学难点将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训练有机结合,使学生学有所获。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创意本课最独特的创意在于:以禅宗“三境界”之第一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和第二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来概括景物描写的两重境界,即真实客观的再现景物和渗透主观情意的传神绘形,既恰切又生动。本课的设计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视频文件、图片、文字等感性材料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归纳写作手法,并当堂训练,展示成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造物的神奇在于孕育万物却各不相同:同样是山,泰山雄,华山险,黄山奇,峨眉秀;同样是花,牡丹雍容,菊花傲骨,莲花冰清,兰花素雅……你也许曾无数次为之驻足留连,却遗憾不能拥有一支生花妙笔将它们尽情抒写。那么,就随老师走进今天的课堂,学习《一丘一壑也风流——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二)写作指要感知有特征的景物过渡语:何谓特征?特征就是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相区别的地方。那么,景物的特征包含哪些因素呢?请大家先欣赏一段舞蹈,欣赏时请特别关留意舞台背景。(出示课件舞蹈《小城雨巷》片段)教师解说并提问:这是200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舞蹈《小城雨巷》的片段。舞者曼妙的舞姿、轻柔舒缓的音乐以及亦真亦幻的舞台背景共同构成了一个如诗如画、如真如幻的美妙世界,看过舞蹈的人无不为此深深陶醉。那么,同学们可否猜想一下,舞蹈中所展示的小城咋什么地方?中原还是江南?那雨又是什么时节的雨呢?为什么?明确:小城应是江南的小镇,这从粉墙黑瓦的民居、青石板的街道可以看出。季节可能是春季,也可能是春末夏初的梅雨季节。因为画面中的雨如丝如雾,整个小城笼罩在一片烟雨之中,格外有情致,1小城女子才有撑一把油纸伞徜徉在小巷的闲情。2、归纳景物特征同学们得出上述结论,所依据的就是景物的地域、时令特征,加上物种的差别,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景物本身的特征,是景物描写首先要抓住的对象。另外,景物还具有感情特征。这是因为景物因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而异。同样的景物,在不同人眼里,会有不同的反映。即使在同一个人眼里,心情不同,反映也截然不同。出示课件写法指导过渡语:如何才能在写景时抓住景物的上述特征呢?如何才能让你笔下的景物栩栩如生,让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呢?老师将景物描写分为两重境界,现在就让我们我们通过学习,逐步登上这两重境界。1、第一重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解说:这第一重境界就是要将客观景物真实地再现出来。如果做到这一点,景物本身的特征就自然显现。(1)归纳实施办法那么,怎样做才能达到“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境界呢?出示课件夜风轻飘飘地吹拂着,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柔软的沙滩上还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那些在各个岗位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三三两两地来到了这软绵绵的沙滩上。他们浴着凉爽的海风,望着那缀满了星星的夜空,尽情地说笑,尽情地休憩。愉快的笑声,不时地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峻青《海滨仲夏夜》这段文字出自峻青的《海滨仲夏夜》,请学生阅读并思考:文中所写的景物,作者分别通过何种感官感知?这些景物能否真实反映“海滨”“仲夏”“夜”的特点,为什么?明确:“轻飘飘”、“凉爽”的夜风,“柔软”、“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的沙滩是借助触觉获得的,空气中“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是鼻子嗅到得的,“三三两两的人们”、“缀满了星星”的夜空时用眼睛看到的,“愉快的笑声”是用耳朵听到的。这些景物能真实地反映其地域、季节、时间特征。比如:海水、沙滩等景物,以及“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都反映了“海滨”这一地域特征;“沙滩上还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反映了“仲夏”这一季节特征;而“缀满了星星的夜空”反映了“夜”这一时间特征。由此可见,如果能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眼、耳、口、鼻、舌、身去用心观察,然后将观察所得如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