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一、课程目标要求: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2.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4.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5.习作要有一定的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6.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7.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二、单元目标要求:1.阅读课文,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三、教材分析:本文来源于西班牙的《都市生活报》,我国《参考消息》翻译并刊登了本文。课文真实地记录了“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全文围绕“我”与苏珊的交往过程这条主线展开,脉络清楚。四、学情分析:学生对问讯处应该还是比较陌生,特别是农村孩子,即便出行也是大人带着。因此,结合本课的教学,教师可稍作解释,课前让学生利用双休日等就近观察车站或医院的问讯处,实地感受问讯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的快乐与幸福。五、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3、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4、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进一步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评价任务:1.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有感情朗读课文。2.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3.运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的耳朵都可以听到很多声音,飞机飞过的声音、下雨的声音、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像现在,同学们可以听到老师说话。那么老师想请问同学们,这样的听是倾听吗?(提问学生,总结学生答案)师:倾听就是认真地听,仔细地听。但它还有什么更重要更深的含义吗?清晨的树林中,一位倾听“我”拉琴的陌生老人,给了“我”信心。倾听的力量多么神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倾听的故事,让我们更深入地去了解倾听的内涵,看看这次倾听又给谁带来了什么样的帮助?。(二)揭题解题1、出示课题:师在课件中出示课题,并在黑板上板书:12*用心灵去倾听2、读题:师:请齐读课题,再齐读,再读。(生读三次课题)同学们,在这个课题中,你们觉得关键词语是哪个?(总结学生答案,再叫学生齐读关键词语:心灵、倾听)3、初读课文:师:同学们,你们都预习过课文了吗?谁能告诉老师,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叫什么名字?(总结学生答案:苏珊和作者汤米。)师:那谁来和大家说说,是什么让苏珊和作者汤米联系在一起,从而发生了一段美好的故事?(总结答案:电话)师:这就和听有关了。那苏珊在哪里工作?(总结答案:问讯处。)师:问讯处是什么地方?(总结学生答案,介绍有关问讯处的小知识)师: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都在课前去了解过附近的问讯处,与里面的工作人员交流。现在老师就给大家讲讲有关问讯处的一些小知识。问讯处其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我国,许多公众服务场所也都设有问讯处,比如,医院、车站、码头、商店、银行等它们为人们就医、乘车乘船、购物,办理金融业务等这些活动带来很大的方便。可能大部分同学对问讯处还是比较陌生,希望大家可以利用双休日等休息时间,就近观察车站或医院问讯处,了解问讯处的服务时间与服务内容,实地感受问讯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问讯处工作人员交流。师:回到我们的课文当中来,哪位同学能说说在问讯处工作的苏珊,她的听是什么样的听心不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