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道士塔》读书笔记《道士塔》读书笔记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共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开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道士塔》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道士塔》读书笔记1《道士塔》这篇文章讲解并描述的就是一个历史悲剧,一个沉重第1页共57页的文化史实。它所揭示的问题让人伤心,让人揪心,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也为我们的民族,发出一声声无能为力的叹息。全篇围绕敦煌莫高窟绽开,说的是在20世纪初,莫高窟由一位无知的道士掌管,因为无知,他自作聪慧地将窟中的宝贵壁画粉刷,甚至挖凿,代之以灵官塑像;因为无知,他将窟中无价的国宝向慕名而来的西方学者换回历历可数的银元;因为无知,祖国的珍宝受到糟践,不幸流失,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无限的缺憾。国宝外流,我们发自内心地缺憾、痛恨、愤慨。剧烈的民族自尊心让我们在今日,在这个觉醒了的民族当中,起先做一些事对遗失的第2页共57页文化进行补救。于是,在缺憾、痛恨、愤慨之余,我们直截了当地想抓住罪魁祸首。那么,元凶是谁?是犯下了强盗行径的西方学者?是目光短浅、愚昧无知的王道士?还是旧中国,那个没落在闭关锁国中的“天朝”?或许真如古人所说的“慌不择路,饥不择食”,自身的落后让我们已无心理睬一下被搁在西北荒芜之中的文物们,只好让强大的势力来替我们保管?想想旧中国所背负的“东亚病夫”的耻辱,想想“落后就要挨打”这铁一般的真理,我的心在滴血,我的民族自尊心在哭泣,我感到往事不堪回首,它令我感到那样恐慌与担心。仿佛有一枝利箭从历史深处射来,刺痛了我的心。第3页共57页这就是历史悲剧,发生在祖先们的身上,但它带来的苦痛却可以绵延几个世纪。然而时间即逝,往事不再,亦无法缉拿真凶,将其正法。我们所能做的,惟有无奈,无奈地历数罪恶,无奈地缺憾惋惜,无奈地遥望历史,无奈地幽幽痛惜,无奈地叹出一口气,让它定格在那一个个耻辱之日、罪恶之日的上空,化作晴空中的阴霾,眼睁睁看着愚钝的王道士在毕恭毕敬地带路,看着洋人们在莫高窟洞开的一刹那惊诧瞪大的双眼,看着一箱箱文献、一尊尊泥塑、一车车诗卷、一幅幅壁画被运走。这样的奇耻大辱,哪个国人还能坐视不理?一个当代中国青年这样写道:“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要么你我第4页共57页各乘一匹战马/决输赢于城下。”激荡人心的语言,道出了每位中国人的心声。但,现实与志向总是在作无谓的对峙与较劲,从而无法统一。看看,现在中国人在干些什么?有一些人接着沦为洋人的奴隶;有一些人忘掉了耻辱,忘掉了历史;有一些人在伦敦、东京等地的博物馆买下中国文物的胶卷,回国后对着相片作空头探讨;还有一些人在呼喊中吼出生气,却恒久只是呼喊,无法付诸实践。一切皆因他而起,那愚氓———王道士。时至今日,不少人相识了这个名字:王圆箓。我在想,假如让他知道了国宝的价值,让他知道了他所作所为的严峻性,他会怎么做?依旧赚取蝇头小利?又或者第5页共57页转做了更大的买卖?还是改邪归正,捍卫国宝?无从得知———我的想象力有限。但这次的阅读却让我真实地接触了历史的阴暗面,那是一段可怕的、灾难的岁月,但愿它不再发生。《道士塔》读书笔记2初次见到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是在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先生对于王道士的愤慨,让我很简单产生共鸣。再次见到这篇作品是在中学语文三册,很欣喜先生的作品被收入了教材,让广阔中学生来了解先生,了解中国那段令人心酸的历史。今日又一次见到这篇作品,是在学校一位老师讲授先生的这篇作品。课后大家对这篇第6页共57页文章发表了不少看法,其中一位资格老的先生,很激烈,很愤慨。可是他愤慨的是余先生对王道士的看法有失偏颇,认为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王道士。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以前读余先生的作品,惊异于他超群的驾驭语言的实力,和对历史的深化反思,还有独特的见解;佩服先生在公众场合不遗忘对大家进行历史学问教化。从没怀疑过先生,也在博客上看到过先生的作品,以及别人对先生的评价。慨叹世态炎凉好多人想骂余秋雨来出名。今日那位老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