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任平生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通过比较阅读体会作者贬官后的心理变化,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词中所含的人生哲理。2、体味苏词语言的艺术魅力,鉴赏苏词运用的艺术手法,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余光中:“旅行,我不想跟李白,因为他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我也不想跟杜甫,因为他太苦哈哈,恐怕太严肃;而苏东坡就很好,他很有趣,我们可以做很好的朋友。”文艺全才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数量惊人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绘画:善画竹,论画主张神似,《枯木怪石图》《竹石图》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美食: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羊蝎子酿酒文艺全《猪肉颂》:净洗锅,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宋神宗: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乌台诗案:黄州(湖北黄冈)东坡宋哲宗:司马光,杭州,颍州,扬州,定州。晚年:惠州、儋州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宋徽宗:大赦---返常州,病逝。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一生的转折点——乌台诗案古典诗歌鉴赏之知人论世“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被贬黄州初到黄州《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客居作》宋神宗元丰五年《定风波》宋神宗元丰六年《记承天寺夜游》赏析诗词解读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时间:1082年3月7号地点:沙湖道中人物:同行、余事件:遇雨已而遂晴感觉:狼狈不觉1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置之不理无所畏惧气定神闲雨大挑战轻松欢快神态自若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苏轼是如何做的呢?古典诗歌鉴赏之抓情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暗示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心态。“莫听”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见俏皮的挑战色彩。竹杖芒鞋轻胜马?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呢?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轻:心情的轻松无官一身轻竹杖芒鞋:闲散马:奔波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劳碌。一蓑烟雨任平生?思考:“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烟雨?“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烟雨:自然界的风雨政治的风云变幻任:镇定洒脱从容旷达序言“雨具先去”又何来“蓑”?“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古典诗歌鉴赏之找意象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作者在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政治的风雨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古典诗歌鉴赏之找意象“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A阳光总在风雨后。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古典诗歌鉴赏之析情感陶渊明下阙中的“归去”,让我们想到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远离尘世用典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面是: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