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间谍的“惊艳”与“悲苦”——试论《三国演义》貂蝉的形象内容提要: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根据“据正史,采小说”的创作原则,以《三国志》为依据,巧妙地吸收《三国评话》元杂剧的情节主干,以及民间传说加工而成的一部政治性的历史小说,笔墨所在,多是描写诸侯逐鹿中原,君臣风云际会,战争与权谋。因而塑造女性形象时着墨不多。然而貂蝉却被描绘得别有风采,正是因为小说中的描写,貂蝉这一形象才成为家喻户晓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在“连环计”中,她惊艳登场,用美貌和智慧,才情和忠义,勇敢与沉着,忍辱负重,舍生取义,敢于担当,不辱使命,且全身而退,书评家叶昼称之为“神女”!貂蝉自幼被王允收养,长期生活在深宫之中,举目无亲,为报恩,为助王允实施“美人计”,先侍董卓,计谋成功后,成为吕布的小妾。这并非她的心之所愿。她内心是悲苦的。她一生颠沛流离,不得善终,命运何其悲苦。然而,正是这样的“神女”,却在吕布兵败下邳城时毫无建树,与平庸妇人无异,相当的不合情理。对貂蝉最终结局也未做交待。实为一大遗憾。或者说罗贯中塑造的貂蝉形象前后表现是矛盾的。关键词:《三国演义》貂蝉色伎俱佳有胆有识令人惊艳命运悲苦一、貂蝉的惊艳1.貂蝉的美貌与歌舞。貂蝉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唯一一位虚构的人物,仅一点,就足以说明《三国演义》塑造这一形象的成功。貂蝉得以登上历史舞台,则源于她的间谍身份,她成功地离间董卓与吕布,瓦解董卓军事政治集团。其实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于貂蝉的美色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描写,只是在第八回写到“色伎俱佳”“颜色美丽’。她的美主要是通过侧面描写反衬出来的。首先,王允利用貂蝉的美貌,设下连环美人计,当貂蝉轻舒广袖,像月宫飘然而至的仙女那样起舞时,吕布看得如痴如醉,色眼圆睁。而后阅遍天下佳丽无数的董卓,也不禁醉眼朦胧,笑曰:“真神仙中人也!”。风流倜傥的吕布,所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都会为了貂蝉而杀掉董卓,真可谓“冲冠一路为红颜”。单单是美貌,而没有才艺,恐怕也难以施展美人计,吸引人的还有她的歌舞。我们先来看一下她的歌,《三国演义》中有诗曰正是:“一点樱桃启绛唇,两行碎玉喷阳春。丁香舌吐衠钢剑,要斩奸邪乱国臣。”一点樱桃启绛唇,两行碎玉喷阳春。自是不同凡响。加之身姿俏美,莲步微摇,舞蹈自然“矫若惊龙,翩若惊鸿,”辅以眉目含情,自有一种慑人心魄的魅力。有词赞之曰:“原是昭阳宫里人,惊鸿宛转掌中身,只疑飞过洞庭春。按彻《梁州》莲步稳,好花风袅一枝新,画堂香暖不胜春。”又诗曰:“红牙催拍燕飞忙,一片行云到画堂。眉黛促成游子恨,脸容初断故人肠。榆钱不买千金笑,柳带何须百宝妆。舞罢隔帘偷目送,不知谁是楚襄王。”这样的歌声,这样的舞姿,自是人间少有,堪称歌舞双绝。可见,貂蝉之美,不仅在于身姿俏美,容颜娇好,更在于她动人的歌舞。她的美貌使她的歌舞更迷人,她的歌舞为她的美貌增色。貂蝉之美,闭月羞花,倾国倾城,蔚为大观,令人惊艳。正因如此,她才有上演“连环计”主角的先决条件。2.貂蝉的胆识与智慧三国是一个群雄纷争的时代,作为一个歌伎,为报王司徒的养育之恩,为救“百姓于倒悬之危,君臣于累卵之急”?献身于王允定下“连环美人计”,先将貂蝉许嫁吕布,后献给董卓,谍间他二人,令吕布杀董卓。董卓何人也?《三国演义》第八回写道:“一日,卓出横门百官皆送,卓留宴,适北地招安降卒数百人到。卓即命于座前,或断其手足,或凿其眼睛,或割其舌,或以大锅煮之。哀号之声震天百官颤栗失箸,卓饮食谈笑自若。又一日,卓于省台大会百官,列坐两行。酒至数巡,吕布径入,向卓耳边言不数句,卓笑曰:“原来如此。”命吕布于筵上揪司空张温下堂。百官失色。不多时,侍从将一红盘,托张温头入献。百官魂不附体。卓笑曰:“诸公勿惊张温结连袁术,欲图害我,因使人寄书来,错下在吾儿奉先处。故斩之。公等无故,不必惊畏。”众官唯唯而散。董卓权倾朝野,专横跋扈,只手遮天,为所欲为,凶残狡诈,人性泯灭,吕布心狠手辣,为虎作伥,二人狼狈为奸,跃然纸上。貂蝉敢于挺身而出,周旋于此二人之间,真是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