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5篇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阅历,写教学反思须要留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陶罐和铁罐》是九年义务教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篇课文趣味性强,寓意深刻,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两个罐第1页共70页子的故事。铁罐自以为坚硬,看不起陶罐,常常讽刺它。而陶罐却没有与它计较,埋在土里很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而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知我们,每个人都有特长和短处,要擅长看待别人的特长,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敬重,和谐相处。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教材的特点、学生相识事物规律,我制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1.相识“陶、谦、虚”等10个生字;理解“讽刺、轻视、软弱、同日而语、和谐相处”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依据提示语读出不同的第2页共70页语气。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在教学中,我设计了5个教学环节,1.导入新课2.初读感知3品读课文4布置作业。在教学中,我抓住以下几点,一是学习书面词语,二是理解句子联系,三是领悟寓意,揭示主旨。一、学习书面词语第3页共70页这课须要学习的词语包括:讽刺、高傲、软弱、轻视、和谐相处同日而语等,这些词语多是书面词语,理解起来难度比较大,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我依据词语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的须要,我把这些词语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如“讽刺、轻视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软弱是采纳换词的方法理解”“同日而语”是运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和谐相处则是结合学生已有的学问水平进行理解。其余则放在教学中自然渗透。比如,在教学“讽刺”这个词语时,一起先,我用导入下文的方式,铁罐是怎样讽刺陶罐的呢?学生读下面的对话,这样对讽刺有个第4页共70页初步的了解,运用语言讽刺别人。那么在下面的教学中,读到课文的第四段,也就是铁罐讽刺陶罐的话时,我又回过头来,出示第一自然段中的话,让学生理解“讽刺”的意思,轻视的意思,这样采纳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更简单读懂铁罐的高傲和对陶罐的嘲讽。也为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这样做,目的是引导学生意识到词语的存在,在词语的表达方式上揣摩体会。二、感受句子之间的联系中年级教学中,读懂段落并运用段落去表达是读写训练的重点内第5页共70页容。这篇课文在三年级上册,我觉得重点是要让学生体会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以后理解和学习段落做铺垫。课文第一个场景里,铁罐的语气神态改变非常明显,由高傲,到愤怒,再到火冒三丈,程度层层加深,我引导学生“铁罐始终在讪笑陶罐的什么短处?”让学生回顾之前铁罐说了什么话,再读懂这些话都是围绕“陶罐易碎这个短处来说的”,这样也就更能体会铁罐的高傲和他不听别人的说明、劝解,只是认准了自己的特长,更要拿自己的特长去和别人的短处相比较。这样的联系,学生也能感受到铁罐的不讲道理。回过头来再读课文,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就会更深。第6页共70页这样教,学生就会在课上对课文有新的发觉,新的领悟,同时受到阅读实力的训练。三、领悟寓意,揭示主旨本篇课文说明白肯定的道理,事物的强弱或者人的特长和短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肯定条件下可以转化——要发展地看问题。每个事物或者每个人都有特长和短处——要全面地看问题。在生活中我们不能用自己的特长去比别人短处,更不能恃强凌弱——要和谐相处。因此,我引导学生通过抓住课文中描写人物的语气、表情、语言的词句,仔细揣摩,感情朗读体会作者所描写的生动细致的画面,铁第7页共70页罐肆意欺凌弱者,他无缘无故地挑衅,羞辱对方时丝毫不留情面,总认为自己目空一切,强调自己身份不一般,强调别人没有资格和自己说话甚至没有资格表达观点,直至最终欲将对方置于死地。我从陶罐为突破口,渗透敬重别人、同等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