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资本论》中拜物教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时间:2012-02-03来源:论文在线编者语: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货币、资本三大拜物教理论进行了深刻而细致的阐述,揭示了拜物教理论的本质、根源以及对如何拜物教思想进行了理论探索。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关于拜物教理论的研究和学习,来认识和克服现代社会中存在的拜物教现象,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责任编辑:zhangnan]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货币、资本三大拜物教理论进行了深刻而细致的阐述,揭示了拜物教理论的本质、根源以及对如何拜物教思想进行了理论探索。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关于拜物教理论的研究和学习,来认识和克服现代社会中存在的拜物教现象,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关键词: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当代价值一、拜物教的起源和马克思拜物教理论的提出拜物教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不能科学的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往往把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产生重大影响的自然力和自然现象神秘化并加以崇拜。人们对那些被自己神圣化和神秘化的物品加以顶礼膜拜和祈祷这就形成了最初的拜物教。简单地说,拜物教就是人们把某种物体或现象神秘化并赋予其灵性当作神来崇拜,它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一种形式。马克思通过对商品理论的分析从商品价值形成和实体的研究中发现了隐藏在商品中的这种神秘性。对这一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第四节《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中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最初一看,商品好像是一种简单而平凡的东西。对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1]马克思用宗教世界的语言把它形象的比为商品拜物教理论。通过对商品价值表现的研究马克思建立了货币理论,并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中揭示了货币拜物教理论。在进一步对资本的研究过程中马克思发现了隐藏在资本中的拜物教并在《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中分别对资本拜物教理论进行了揭示和批判。二、马克思的三大拜物教理论1.商品拜物教理论(1)商品拜物教的秘密。商品拜物教是指人们对商品的崇拜。人们为什么会对商品进行崇拜以及这种崇拜是怎样形成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行了详细而深刻的说明。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就商品是使用价值来说,不论从它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需要这个角度来考察,或者从它作为人类劳动的产品才具有这些属性这个角度来考察,它都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2]也就是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它本身的形成过程中,仍然是一个可以感觉的物,并没有变成一个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所以商品的神秘性质并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马克思又从商品的价值方面对这种神秘性进行了探讨。同样,从商品的价值规定内容来看,一方面,在商品生产过程中都包含着人类不同形式的劳动耗费。另一方面,在商品生产过程中都花费了劳动时间并付出了一定的劳动量。由此看来,显然在商品价值规定的内容上商品也不具有神秘性。当马克思对商品形式本身进行研究时发现,商品处在它最初形态即劳动产品这一形态时它也不具有神秘性,只有当交换使劳动产品实现向商品的飞跃时,商品就具有了谜一般的性质。然而商品价值的实现是以交换为基本前提的,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生产者才能获得劳动补偿,才能维持生活,才能进行新商品的生产。这样,生产者就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劳动产品的交换过程,由此来看劳动产品的交换即商品的生产过程已经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生活。这就正如马克思所说: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3]就这样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了拜物教性质,因此商品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2)商品拜物教产生的根源。商品拜物教同商品生产分不开,那么商品拜物教思想的根源就和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分不开。因为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商品是彼此独立的私人劳动的产品。生产者只有通过交换他们的劳动产品才发生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