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感的培养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第五小学张正香关键词:数感、启蒙、体验、培养、强化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人对“数”的敏锐、精确、丰富的感知和领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受、感觉和感知,并能作出迅速而准确的反应。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一、走进生活,启蒙数感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学习离开了生活,将会寸步难行。小学生的生活经历处处充满着与数相关的活动。《新课标》提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从中提高学生对数的敏锐程度,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从而启蒙学生的数感。如在教学数的认识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有哪些数,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了数。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家的电话号码,车牌号、自己的学号,商品标价、QQ号码等等。通过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加深理解了数的作用。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为建立学生的数感奠定基础。二、创设情境,体验数感创设教学情境是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中的一个亮点。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可以诱发学生的情感,强化他们的认知体验。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后再把它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去。有效的课堂应该有独具匠心,启“智”动“心”情境的创设。如在教学一年级“比多少”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孩子们,你们在课间活动时都玩什么呢?有丢沙包的,有跳皮筋的,有踢毽子的……学生的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两位教师带领8个孩子踢毽子的欢快课间活动画面。让学生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启发学生提问题,引入新课。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感知数、比较数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可见,情景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构建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能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三、强化运算,培养数感《新课程标准》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序化地叙述算理。”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数感主要是指:使学生具有应用数字表示具体的数据和数量关系的能力;能够判定不同的算术运算,有能力进行计算并具有选择适当方法(如口算、笔算、估算、使用计算器)实施计算的经验。因此要在“数的运算”教学中培养数感。如在教学“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时,我利用“参观科技馆”这个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可以怎样列式,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学生理清思路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此时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多种口算方法。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方法找到答案,切实了解了计算的意义,强化了对数的感知。生活中很多地方要用到估算,新课标也指出估算相当于精确计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更广泛的实际应用,更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各种有利时机,改变学生对估算的认识,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让学生常估算,多交流,从而感受估算的魅力,形成较强的量化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四、开放活动,发展数感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只有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