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冬至碎语散文冬至碎语散文记忆是个很特殊的匣子,在那里可以装得下许多的东西,包括过往,包括暖和。一切的过往都可以在那里更迭、持续。一切的暖和都可以在那里发芽、生根。------题记冬至又至,我所生活的这个南方小城,特别重视冬至这个节日,因为这里有着“冬至大过年”的习俗,公司也是根据当地的习俗,下午会提前一小时下班让员工提早回家过“年”。第1页共17页冬至前两天起先,挚友圈里便祝愿声声。“冬至欢乐”四个醒目大字也早在两天前就满满地占据了眼底与心里。今日,打开手机,挚友圈里更是被迷人的汤圆与形色各异的饺子充斥。而且,一大早就嘹亮响起的鞭炮声也提示着自己今日是个大于年的好日子。与南方冬至的隆重程度相比,北方的冬至好像没有南方这么受人重视。记得小时候,只是吃了面条,就算过了冬至。吃了冬至面,意味着白昼就要起先变长了。正如家乡俗语所说:“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易经》有“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之说,意思第2页共17页是说这一天黑夜最长,最好是养精蓄锐。于是,遵古人之意,那一天吃完面后,大家便会关了门早早休息。家乡的冬至面其实也是讲究的。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一个清水捞面就应付过了冬至这个节日。慢慢长大,便也能从冬至面里感受到这节日的特别意义。记得每到这个日子,各家各户都会早早起床,赶往集市买个猪头回来,过水入锅煮上几个时辰,到了晚上放学回来,远远地便能闻到厨房里飘出来了阵阵猪骨香味。拆出猪头上的肉丝,下面入锅,面熟时,捞起,装上汤再洒上葱花、肉丝,一碗喷香入鼻的猪头骨肉丝面第3页共17页便摆在了面前,就那么看上一眼,口水已不自觉地在喉咙眼里转圈圈快速将面端至面前,用筷子将面挑起,吹一吹热气,闭目先将那面的香味吸入鼻翼,感受完了那扑鼻的香味后才“哧溜”一声将面吸进嘴里,面吃完,汤喝尽,舔舔嘴唇咂咂嘴,刚才那面的余香味还会在脑子里不停回味。同时还会想着明年的冬至是不是还会有这么好吃的面吃呢。再大些,家乡冬至面的内容也变得更丰富,有鸡丝有排骨,有火腿有香菇,还有各种各样的炒菜配着那面入口,可味道却如何也吃不出儿时那种兴致勃勃的感觉。或许是年纪大了,对吃的诱惑已能抵抗第4页共17页得住,又或是吃得太多,对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也或是我们的繁忙让我们那颗爱吃的心在岁月里,花瓣一样,黯然关闭。时间总是匆忙而过,转瞬又一个冬至。回忆起儿时的冬至,仿佛就在昨天。听着挚友圈里挚友发来的熟识的祝愿音乐旋律,心头有说不清的情愫在扩散着。不知何时,眼眸里竟有点点滑滑的液体滴落在地,我知道,远在家乡的妈妈肯定也在想着背井离乡的我们是如何度过这个“大过年”的冬至的。想起妈妈的暖和,即使在最冷的寒冬里,也丝毫感觉不出冬的寒意。窗外,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彩,气温仍如昨日暖暖的让人觉不出一第5页共17页丝严冬的寒意。窗前那些四季桂,旧叶尖上又有新芽悄然生起。新芽的尖尖里,儿时与母亲陪伴外婆住在乡下的那个冬至夜晚暖和场景又出现在了脑海里。那是一个无雪的冬至,当缕缕炊烟在村子上空袅袅升起时,一轮弦月如羞怯的少女般静静躲进了村头的树梢里。母亲在厨房灶前忙着往铁锅里下面添水,我则用劲地拉着风箱并舍命地往灶膛里添柴。院外觅食的鸡鸭也纷纷进了院子,昂起头来,只等穿着斜襟蓝粗布衫罩衫的外婆从屋里端出一瓢稻谷,扬起手臂往地上一撒,它们便“咕咕咕、嘎嘎嘎”地欢叫着围着稻谷低头仔细地啄了起来。第6页共17页暮色渐深,月色愈浓。厨房灶前,我缠着外婆,喊着母亲,要她快快掀开锅盖让我尝尝今晚又有什么簇新做法的面吃。锅盖掀起,高高的灶台上,我伸头仰脸朝锅里望去,随着厚实的木锅盖被母亲揭开一团团白雾般的蒸汽霎时充满开来,不一会儿功夫,厨房里甚至是院子里都飘满了纯纯的小麦面香味。饭后,我和外婆还有母亲围着火盆坐在堂屋内。外婆摇着纺车,母亲纳着鞋底。我则坐在一边宁静地听着外婆和母亲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着村里婆婆姨姨们的事。此时的村庄,清寂而又安详。冬夜清亮月色里村庄,静谧雾蒙,第7页共17页时常有一两声狗吠声从邻家院里传来,划破夜的宁静。面条吃得太多,感觉肚胀。裹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