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我的前言——周周老师在网上偶然购到一本名为《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书,自己看后,强烈推荐给我。在寒假之前,我就开始看了,到现在看了二分之一。感觉收获很大,就像牛主任在会上说的“你读得越多,就越害怕,害怕的是自己原来的很多做法是错误的,那会给孩子们造成多大的伤害,有多少损失。”我看完其中的一部分文章,就感觉心虚得很,也后怕。不过好在没有一直愚昧下去。接下来,我将我从这本书中得来的收获介绍给大家,供参考。《前言》“当我们手上有块玉时”我的摘录——一位农夫得到一块玉,想把它雕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可他手中的工具是锄头。很快,这块玉变成了更小的玉,而它们的形状始终像石头,并且越来越失去价值。年轻的父母也得到一块玉——可爱的孩子——多年后的结果却是,一些人的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二者的区别,就是后者使用的常常是锄头。儿童的智力发育、注意力培养、兴趣发展都离不开这种“沉迷”。这看似无聊的玩耍,正是孩子对未来真正的学习研究进行“前期准备工作”。无端地经常性地打扰孩子,会破坏他的注意力,使他以后很难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情,同时也失去对事物的探究兴趣。此外,“礼貌教育”频频引发的家长和孩子的冲突,还会导致孩子在认知上不知所措,打乱孩子正常的心理成长秩序,使他情绪烦躁,并且对环境产生敌意,影响品行发展。西方有句谚语:“地狱之路有时是好的意图铺起来的”。是啊,哪个家长的教育意图不好呢?当良好的意图和后面令人失望的结果形成巨大反差时,许多家长都抱怨孩子本人,说孩子自己不争气,天生就是一块不可雕的朽木——这是显而易见的强词夺理——如果问题来源于孩子自身,是他天性带来的,那孩子自己有什么办法呢,正如一个人眼睛太小不能怪自己一样;如果问题只能通过孩子自我认识、自我改变来解决,所谓“教育”的功能又在哪里呢?也有人把个体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归结到“社会”、“政策”、“时代”等宏大因素上。这种归结习惯,最典型的如近年来大、中、小学校园里无论发生什么负面事件,人们都要来“教育体制”上找原因,到最后,板子基本上都要打到“高考”上。高考——这在我国目前来说最公平的一项教育政策,现在成了替罪羊,成了一切教育问题的“罪魁祸首”。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能完美到可以解决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问题。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有的世界,他的成长,取决于和他接触的家长和教师给他营造的、直接包围着他的“教育小环境”。这个小环境的生态状况,才是真正影响孩子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家长作为和孩子接触时间最早、最长的关键人物,是“小环境”的主要营造者——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在每一件小事上如何引导孩子,如何处理和孩子间的关系几乎每一种细节都蕴含着某种教育机缘。对细节的处理水平,区分出了家长手中握着的是锄头还是刻刀——它使孩子的世界和未来全然不同。我的感悟——家长是“教育小环境”的主要营造者,几乎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某种教育机缘。儿子的老师在家长会上曾经要求家长和孩子经常交流,哪怕每天十分钟呢,也不要不管不问,全交给学校。我为了配合老师的教育,曾经跟儿子说:我们在晚上洗脸、洗脚的时候聊聊天吧,聊什么都可以,比如你的学校、同学,我们的家等等。那天孩子和我聊得是他的同学和他爱看的动画片,我们都很开心。之后我们又聊了几次。后来我发现,儿子养成了习惯,只要晚上洗脸就说:妈妈,我们边洗边聊吧,我给你讲讲我看的《神兽金刚》。想一想,我的一个小小的动作就带动了孩子交流、言谈的积极性。看来书上得来的也不浅呀。有人说:就像儿女是父母的影子一样,学生的行为习惯也很像老师。这话说的有道理,老师的一些言行对学生是有影响的。所以作为师范表率,我们在说话和做事时,不能盲目、随性,应该抓住一点一滴的教育机会,给学生树立榜样。真是“教学相长”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