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上25课《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湖北省武昌水果湖第二小学刘进【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以及师生对话研讨,理解文言文的主要意思。2.紧扣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悟伯牙和子期之间的知音情怀。3.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在想象中表达,感悟伯牙、子期之间的知音情怀。【课前对话】◎关于这篇课文,同学们查阅了很多资料,谁为我们介绍你觉得最有价值的部分?(及时点评,鼓励学生介绍好与“知音”有关的部分)【教学过程】一、扣题导入,认识“知音”1.孩子们,这节课让我们走进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一起学习一篇千古流传的动人故事,来一起读课题——(板书课题:伯牙绝弦),谁来读一读?(指名读)2.“绝”是什么意思?(断绝)那“绝弦”又是什么意思呢?(指不再弹琴)3.谁把课题的意思完整地说一说?(齐读课题)4.(课件出示人物插图)文中写到了哪两个人物?你了解他们吗?(板书:伯牙子期)(学生发言,教师补充:(1)伯牙:名俞瑞,字伯牙,晋国士大夫,著名音乐家,宫廷乐师。(2)子期:山中樵夫,音乐欣赏水平极高,一直隐居在汉水之滨。(3)有一次,伯牙奉命出使楚国,归途中,他停船在汉阳江口,风雨中抚琴抒怀,因此结识了在此砍柴的钟子期。二、自读交流,初解“知音”1.孩子们,差别如此之大的两个人,是怎样交流的?下面请大家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印象深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2.读好了吗?谁来为我们试着读一读?(课件出示全文,指名读,评读,齐读)预设:(1)读的通顺、流利,读出了文言文的韵味……(2)真好!老师最欣赏你读的这几句……这个词读的真有味道……(3)读的不错。仔细想想,这最长的一句该怎么读?谁再来试一试?……(4)现在,让我们齐读课文,注意读好每句话的节奏和韵味。(再出示停顿号)3.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几遍,文中的哪些字词读懂了呢?谁来说说?(指名答,课件出示相关词句,全班研讨以下问题:(1)“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四个的意思都是一样吗?(善于;好)(2)“哉”“兮”是什么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哪个词?该怎么读?(延长,停顿一下)(3)“善哉”是什么意思?用现在的话,还可以怎样说?带到文中读!(指名答,齐读)4.全文令你感触最深的是哪句话?从中你体会到什么?(他们心心相印、互为知音)1三、品读词句,感悟“知音”1.现在,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两个人心心相通的关系吗?那么,什么叫“知音”?2.可是,伯牙和子期,一个是士大夫,一个是樵夫,差别如此之大,是什么让他们走在了一起?怎么知道的?(是爱好,是音乐,是古琴,一个擅长弹琴,一个善于听琴)(板书:善听鼓)3.原来,是音乐让他们成为了知音。那么,文中的哪些句子具体描绘了这知音相会的场景?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笔勾画下来,自己先说说句子的意思。4.(指名读,出示重点句)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动人的情景?(生口述句意)5.假如你就是子期,当琴声悠然响起时,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高山?(放音乐)(1)你眼前仿佛看到了的高山。于是,你欣喜地说—(读感叹句)(2)你眼前仿佛看到了的高山。于是,你高声赞叹—(读感叹句)(3)你眼前仿佛看到了的高山。于是,你忍不住感叹—(读感叹句)6.假如你就是子期,当琴声悠然响起时,你又好像看见了怎样的流水?(放音乐)(1)你又好像看到了的江河。于是,你脱口而出—(读感叹句)(2)你又好像看到了的大江。于是,你满心赞叹—(读感叹句)(3)你又好像看到了的江涛。于是,你深情地感叹—(读感叹句)7.孩子们,伯牙作为晋国的音乐大师,他的琴声绝不只是表现高山流水,他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情景呢?请你把这美妙的琴声继续下去——(课件出示拓展练习: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善哉,兮若!”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善哉,兮若!”……课件提示:皎皎明月徐徐清风依依杨柳萋萋芳草……)8.好一个善弹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一对绝世的知音,正如大家所说:当伯牙所念(明月),子期必得——(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