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敬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信任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究竟应当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敬爱的安德烈读后感,欢迎大家共享。敬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敬爱的安德烈,一本母子三年互通书信的书。然而这本书中的交谈却并非日常琐事,更多的是一种对文化,对人生,对社会,对民主第1页共75页制度的思索与探讨。母亲与儿子之间的探讨。虽然我的母亲她在我心中恒久宏大,无人可取代。但是我是有些许艳羡安德烈,能有可作为知己的母亲。让我惊异的是,安德烈在他20岁的年纪,竟有如此的思想。民主与自由,这也是他与身在德国的挚友常常谈论的话题。然而在我们中国,可以看到的是,到处是迷惘,沉沦,麻木的青年一代,包括我自己,总认为政治离我太远,自由,又是什么东西。或许是始终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什么是自由?能交谈,能旅游,能运动,能选择,这就是自由吗?可是言论自由,选举自由,我们没有。然而,没有言论自由第2页共75页对于我们大多数来说,仍旧不算是什么坏事,我们无所谓,是因为我们根本没有思想的自由,社会也并没有激励我们青少年去思索我们的制度,我们的社会希望的是,你接受,习惯并听从这个制度吧。当一个社会禁锢了人们的言论,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这个社会还能发展吗不是死水一潭吗?文化,是个很沉重的东西,沉重的文化,确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格调。经验了纳粹之后的德国,是严谨,低调的,同时又深深忏悔的。人们甚至不情愿去触碰那段历史。我想至少这点,让我对这个日耳曼民族深深的宠爱,深深的仰慕。对于纳粹所犯下的罪行,他第3页共75页们能够深深忏悔,并始终牢记于心。日本与之相比,又如何。我们的文化呢?中国的文化是什么?身处国外,我能引以骄傲的是什么?我想,只有我们悠久的5000的历史了。可是悠久的历史并不是我们的文化,历史已成过往,历史沉淀下来的有什么?我看到的是我们青年一代的中庸,隐忍,浮躁,麻木,没有思想。甚至我自己都活在迷茫与麻木中。没有了思想的文化,没有了思想的社会,多么可怕!人文关怀这点是龙应台,这位曾经的台湾文化部长,始终在书中反复提到的。人文关怀,是什么?我个人的看法是,是在一种文化下第4页共75页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和谐的沟通,社会对身处此社会之下的人们的一种看法。百度如此说明,“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确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特性解放和自由同等,敬重人的理性思索,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接下来是长篇累牍的社会主义下的人文关怀政策,当然少不了领袖的人文关怀,再配上人文关怀图片。特性的自由解放,敬重人的理性思索,这些,在我们中国可以看到吗?主流媒体每天将那些毫无意义的新闻以及评论以各种方式灌入我们脑中,充斥我们的视线,麻木我们的思想。谈何思想的自由解放,又谈何敬重理性思索?我们的人民缺乏批判性,缺乏质第5页共75页疑与抗拒性,这不都是在中国这个社会制度的人文关怀下的结果吗?最近突然悟了一句话:因为懂得,所以慈善。张爱玲说这句话时是以一颗女人的心态,在见过多数次的特性签名以及转载后,让我觉得这句话是在很酸很腻。现在想来,这句话说的很对。因为体会过苦痛,受过创伤,所以懂得深受苦难的人。因为懂得,所以有悲悯之心所以以这颗慈善之心去关怀他人。若普天下人人可以因为懂得,所以慈善,想来这世间便多了很多和谐,少了很多伤痛。敬爱的安德烈读后感2喜爱读龙应台,喜爱她文字的平淡,喜爱通过它去开掘那些令自己第6页共75页感同身受的始终潜藏在自身周遭却没有被自己发觉的东西,喜爱随它而来的那些总能引起我剧烈共鸣的“平淡无奇”的小惊喜.而《敬爱的安德烈》,满满的都是这些好灵感.正如书名,贯穿书本的始终是为人父母对孩子的爱.早在初中时就读过《目送》中的一小篇,说的是龙与儿子在机场告辞,她久久目送孩子远去,可儿子没有回头的背影仿佛在告知她“不必追”.每每回想到这一节我总会感慨颇多,在每个父母心中,子女是恒久都长不大的,恒久都须要被呵护的.安德烈面对唠叨的母亲也曾说过:“我不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