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看看这个问题,真的很值得思索,一直以来,我们对于我们的国文都好像很了解,也好像没有什么大的问题需要解决,可是,看到现实的问题,不得不表表自己的看法。我们的语文应该遵循的教学原则真的有很多的说法,都是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初中的语文教学到底应该走一条怎样的道路,有多少人去思考。今天,语文教学改革了,明天语文教学采用小组合作方式了,后天语文教学提倡转变角色了,热热闹闹的好像就是改革。真的,这让我想到了鲁迅写的阿Q,语文教学现状怎么有点像鲁迅笔下的这个人呢,革命的内涵到底是什么都不知道,就糊里糊涂的送了命。我们中的一些教者也是这样,不是送了自己的命,而是误人子弟,断送了孩子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是因为缺了这一条腿,而不能走进理想的高中甚至与大学永远的失之交臂。现在的语文,应该如何去教,是不是用中考和高考做唯一的指挥棒?如果不用,那么用什么来衡量教者的水平,如果用,那又如何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人的本位思想?有多少人考虑过一个人学习的真正目的,有多少人真正的把孩子当作人来塑造。现在好像要的就是成绩,工资,和追求的名和利。其实,语文是语言和文字,是交流,也是作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更是培养学生做人的学问。语文教学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它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教学要遵循由文字,到词语,到语段,到全篇的规律,读懂作者,读懂自己,读懂文章写法,读懂人生意义。一个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篇文章,有的精彩,有的糊涂,有的没有重点,有的就是一个片段……从语文教学内容上看:语文教学点在阅读和写作两个基本点上,尤其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结合这两个层面进行积累,积累是为了提高能力,为了阅读理解和写作创新。现代文积累的内容比较繁杂,有字的音形义,成语运用,病句修改,文学常判断,修辞方法应用,名著知识考查;文言文诗歌积累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从诗经开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唐宋散文,学习他们的作品,感受那个时代特殊的文化底蕴,进而感受我国语言文学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在我们教材所选的篇章都是名篇名文,做到文质兼美,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受到文化的熏陶,在这个过程中更好的应用现代的语言文字,提高鉴赏能力,陶冶情操,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但是,现在学生对于远离他们的作家作品不熟悉,学习起来有难度,兴趣也需要培养,就要求教师的引领,让他们走进文学的殿堂,这就是最关键的一步,即让他们有兴趣,乐学,好学。现在的教材编写改革,也正努力解决了这个问题,在继承优秀的文化的传统基础上,增加了现当代很多名篇名家作品,虽然有的是自读课型,还有的是语文教材的辅助阅读材料,但是也解决了孩子的求知的需要,在“新”“近”等方面有所改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这就是语文改革创新适应时代的结果。曾经有人问:在初中,要不要有那么多鲁迅的作品,因为有很多学生感觉他的作品难学,现在看来作为一代文豪,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地位还没有人能够撼动,毕竟是一个时代的伟人,应该有学习的东西,学习的精神,学习的必要。从思想理念上看:语文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拓宽学习语文领域,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进行补充,删减课堂内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终生的需要,有很重要的意义。有人说:“有些东西,似乎是当然应该跟着他的主人去的,它属于上一代,能使下一代有所感动,却无法进入下一代的生活。现代的中国传统的思想还存在,希望传宗接代,希望将老祖宗的财富,宝贝,古董等等传下去。这当然是一种对家族的爱戴,也是铭记祖宗的一种做法,但有些东西已经不合时宜,或者在现代的社会里派不上用场,只适合送到展览馆,进行珍藏,展览。在特定的年代,特定的产物,不应该再抱着落伍的家训来教育子女,如果那样只会弄出笑话,或者不被接受,即使接受也是很勉强,不会再发挥当年的价值。”所以该保留的一定不要丢掉,不该保留的一定要剔除,否则会占据我们的空间,有时会成为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