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以<夜归鹿门歌>为例》教学简案原文地址: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以<夜归鹿门歌>为例》教学简案作者:南宁八中语文组【此课例获2014年广西中学语文优质课展评特等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以<夜归鹿门歌>为例》教学简案(高二)执教:张世福指导老师:伍东波王绍丽【教学目标】1.准确把握和理解诗歌意象的自身特点、组合方式及情感指向。2.学会通过联想和想象,再现意象和画面,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3.借助音乐,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古典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质,获得独特审美享受。【教学重、难点】1.掌握通过分析意象,体会诗歌独特的意境,感知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的鉴赏方法。2.展开合作探究,借助音乐,自主创造独特的诗歌艺术审美空间。【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名家经典配乐朗诵视频,请学生谈谈欣赏感受。让学生明确:朗诵的成功在于对作品所创造的意境和传递的情感的准确理解和把握,从而掌控诵读节奏,倾注诵读情感,辅以恰当音乐为作品增色,最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审美空间。引出本课教学内容。二、赏析示例1.诵读感知。学生诵读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感知诗歌内容。教师对字音、节奏等作规范。2.阅读赏析请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相关链接资料,认真阅读诗歌,说说应该选配怎样的音乐来朗诵,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意象,体会诗歌独特的意境,感知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在与学生的交流探讨中,完成对诗歌文本的分析解读。难点突破:诗歌描写的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的差异;诗歌尾联“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所抒发情感的争议。3.赏析方法小结“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就是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体会独特的意境,感知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得到审美享受。基本思路:主要意象——意象的特征——意境感受——体会情感4.诵读品味根据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整体把握,提供恰当的配乐,让学生在反复的配乐诵读中进一步品味诗境,体会情感。教师评价与指导。(配古曲《清夜吟》)三、自主赏析学生分小组自主赏析本单元另外几首作品——《菩萨蛮》(配古曲《思凡》)《积雨辋川庄作》(配古曲《归去来辞》)《旅夜书怀》(配古曲《长亭怨慢》)和《扬州慢》(配古曲《悲秋》)。赏析任务及要求:1.合作探究。诗歌应该选配怎样的音乐来朗诵?试着从诗歌意象特点、意境氛围、思想情感等角度阐明理由;2.成果展示: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析阐述,其他组员修改补充,推选一名同学或小组集体朗诵作品。四、赏析总结“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重在发挥联想和想象再现画面,让心灵沉入诗境,体会诗人的喜怒哀乐愁。我们在诗歌鉴赏活动中,应通过描摹诗境,反复吟咏,感知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通过对中国古代诗歌的欣赏,提高审美能力,提升审美境界,获得审美享受!五、赏析延伸1.每位同学结合课堂上的学习体会,任选一首中国古代诗歌,撰写赏析短文;2.科代表和小组长可以策划组织一次以“中国古代诗歌欣赏”为主题的语文沙龙,交流、评点赏析文章,配乐朗诵诗歌。【板书设计】(结合课堂生成,或有改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景——境——情意象特点寓情于景(联想想象)组合方式情景交融教学设计说明这节课引导学生赏析的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中的作品。学生在必修阶段已经领略了许多作品的文采和意境,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名篇名句,掌握了一定的鉴赏方法。这节课立足学生学段特点,结合选修教材编写意图,组织学生鉴赏研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1.围绕单元教学目标,整合教材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这节课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区别于必修课中的诗词教学,不再以单篇诗词为单位组织教学,而是根据选修教材的编排体例与特点组织教学,课上选取五首艺术风格各异的即景抒情作品,由此及彼,以点带面,围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单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