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的有效参与广州市沙园中学初三级:陈霞关键词:教学学生主体有效参与近年来,素质教育已普遍推开,创新教育已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已成为热点问题,所有这些将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具有良好的导向功能。从初中数学的教与学的现状来看:“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听。”仍是目前数学教学的主导模式。由于长期以来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再加上数学学科本身就不象其他学科具有“趣味性”。因此大多数学生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种现象在初中的学生当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几年来的教育实践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主体的有效参与,不断引发学生理解、认知、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欲望,数学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一、化繁为简,提高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对于初中的学生,特别是初二的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对于几何当中一些复杂的图形学生往往会觉得烦,从而失去对几何学习的兴趣。为帮助学生克服这方面的困难,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我经过多方面的实践,总结出让学生学会如何把一个复杂的图形变得简单化:即把一个复杂的图形进行分解(也叫“解剖”)。把一个复杂的图形分解成几个简单、易明的图形;或者把一个陌生的图形分解成熟悉、易懂的图形。采用这样一种的数学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体有效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如图:G是□ABCD的边CD的延长线上一点,连接BG交对角线AC于E,交AD于F,则相似但不全等的三角形有对。解:利用相似的模型,把原图分解为:这样通过解剖原图,能让学生很快判断出相似三角形的对数并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这种方法不单只用在解相似三角形,还可以迁移到几何教学中方方面面。例如:在圆中求证三角形的一些相似性的问题就体现得尤其突出。二、生生互动,增强了主体学习的主动性现代化的教学课堂,不但要求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还要求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思想交流和观念的碰撞中达成共识。因此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不断总结,并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技巧,使学生能够应用教师的指导方法,自己去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为了增强主体学习的主动性,提高1教学论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在实践的过程中,采用了以下的办法:对于讲新课,一般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主要是想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因为毕竟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我每讲完一节新课以后都会在黑板上出一些分层练习题,以自愿选择的原则让学生到黑板上做,每个学生做完之后都在题目的旁边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让一些学生自愿到黑板上做小老师,对同学做的练习进行评定,认为对的就在题目的旁边打“√”,认为错的打上“X”并进行改正,同时也签上自己的名字。最后由老师对他(她)们所做的情况进行当场评分。记得我第一次在B班(我是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进行授课)采用这种方法上课时,平时一向比较沉闷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了。在讲课之前,我就对学生说,先请大家认真听我讲课,等我讲完后,每一个同学都可以自愿上讲台上来做或者讲,甚至可以做一个小老师来帮助其他的同学改正作业。这时课堂听课的气氛一下变得积极起来了,就连平时一向上课睡觉的小胡同学,也变得兴奋起来了,并睁着两只大大的眼睛望着黑板,怕是听漏了什么似的。(由于我当时正讲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知识本身前后连贯性不多,学生更容易听懂。)讲完后我在黑板上出了一些课堂练习题,我还没来得及宣布叫大家做,就已经有学生跑上了讲台,准备做题。这些学生当中就有平时从来不听课的小胡同学。通过这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让老师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得到解决,能让沉闷的课堂变得真正活跃起来。经过多次的教育实践,学生们普遍反应效果较好,在课堂上能真正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三、实施分层,扩大主体参与的广度马斯洛认为:满足了爱和受尊重的需要,人才会感到在世界有价值,有用处,有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