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宁乡十三中刘艳辉一、教材分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的教学内容,本框题内容包括三个目题:第一个目题: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方方面面,教材主要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两方面加以说明;第二个目题: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主要讲了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形成了不同的地方文化;第三个目题: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各民族人民创造的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兄弟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此基础上归纳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包容性,从而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增强认同和理解,显示中华文化的强大精神力量。【课程标准内容要求】本框题的教学内容是贯彻落实课程标准规定的“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本框题是第三单元比较重要的内容,第三单元是一、二单元的逻辑延伸.又是第四单元的逻辑起点.民族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文化,培育"四有"新人,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语文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同时学生在收集与筛选社会信息、辨识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2)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3)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2、能力目标提炼、解读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整合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基础。四、教学重点11、重点:中华文化包容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区域文化的成因2、难点: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五、教学方法1、教法:情景教学法、实践探索法2、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生动性。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前准备活动1:展现湖湘文化生活情境,营造课堂文化氛围。做好课前准备,预习教材,渴望获取新知。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入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自然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活动2:播放<<中田赛>>视频教师点拨:体现了一些中国文化元素:如锣鼓、唢呐、对联等,同时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初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新课教学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活动3:结合学生查证的资料及《中田赛》视频,导出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中华文化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其特点、作用(意义)、地位如何?请你举例说明。教师组织交流活动,记录学生思维成果,引导学生理性思考,生成新知。教师倾听、评价、总结:体现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文学艺术:①特点②作用③地位:科学技术①地位:②特点:③意义。提取课题材料信息,学生归纳,体现:依据设问进行思考,列出发言提纲,表达观点,交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