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打破传统课堂的框框2012年12月,华南师范大学与凤凰卫视联合发布“凤凰微课”移动学习客户端,将微课从课堂推到了我们每一个人身边。其实国内微课在佛山开始兴起。对比以前,研究成果到实际推广应用少则要三五年的时间,但微课从佛山席卷全国的速度堪称神速。微课有什么魅力让人们如此着迷?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内著名的微课实践研究者———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教师胡铁生,去探求微课的“前世今生”。一个“微”字尽显魅力2009年开始,微博风靡全国,“微”时代悄然来临。其后微信崛起,2亿的用户量让其傲视即时通讯群雄。它们的成功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互动性和参与性强、信息传播速度快。一直关注跟踪资源建设与研究十多年的胡铁生,敏锐捕捉到了这个隐蔽的信息。之前他一直为基于网络点播的课例资源利用率低而苦苦思索解决方案。“一节课的精华总是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教学点展开,精彩的、高潮的环节都是短暂的,瞬间的。学生视觉驻留时间普遍只有5-8分钟,若时间太长,注意力得不到缓解,很难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胡铁生说。因此,他提出,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只将教学重点、难点、考点、疑点等精彩片段录制下来提供给教师,借鉴意义和交流价值更大。而且5-8分钟,50M左右大小的简短视频,也方便学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下载或点播。能重复使用,利用率高,也是他看好这种短视频重要原因。他把这个定义为“微课”,并用“非常5+1”来形容微课框架。“1”是5-8分钟的微视频,以此视频为核心,整合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5”个配套资源,共同组成微课。“5”部分既可以根据实际应用,任意组合成完整的课堂,也可以单个分拆出来使用,满足师生的个性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需求。迅速“横扫”大江南北微课的概念获得了佛山教育部门的认同。2011年4月,佛山教育部门向全市教师首次征集“微课”作品,短短1个月时间内,就有老师上传“微课”作品1700份(至今超过5000份),点击率高达5万人次。和微博相似,微课的出现“引爆”了佛山淘课热。佛山的微课热引起了国家教育部的重视。2012年秋季开始,教育部面向全国中小学举行微课作品征集评选大赛。2012年9月,胡铁生在“全国首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展演会”上,向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等领导专家,介绍了佛山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微课的建设与应用情况。刘利民当即指示,在中小学搞微课后,高校也要搞。2012年11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正式下发通知,决定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2012年12月28日,华南师范大学与凤凰卫视联合发布“凤凰微课”移动学习客户端,将微课内容,从课堂扩展到社会工作、生活,涵盖基础教育、文化教育、家庭教育、医疗保健、商科法律、科普知识、生活艺术、中华文化、宗教信仰、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哲学人文、农业科技、林业科技等领域,满足大众学习的各种需求。至此,微课迅速地完成了从小学、中学、高校,直至社会大众的覆盖。实践倒逼应用研究“始料未及。”面对微课如洪水般迅猛的发展趋势,胡铁生半开玩笑对记者说:“压力好大,正加紧研究,要继续保持领先。”“微课从提出概念到现在,只有两年左右,时间很短,学术成果较少,还需要加强理论和应用层面的研究。要多关注现有的资源如何应用于现在的学习。”胡铁生表示,微课今年的研究重点在应用。去年10月,由胡铁生主持的《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立项,“我的总课题的子课题申报,全国各地教师,包括高校教师,非常积极,一周就报了近50个。”记者翻看报名名单,发现申报的子课题涉及面非常广,不仅有传统语数英三大科目,还有地理、生物、物理、美术、校本课程、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甚至有针对智障儿童、机器人教育的子课题;申请人不仅有来自一线城市的广州,也有来自偏远的农村。教师技能培训也出现在申请的子课题当中。“翻转课堂”扬长避短如何用微课改善传统教学?这是胡铁生最关心的问题。从1994年开始,胡铁生在一线教授地理近十年,平时非常注重学科教学资源的积累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