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土豆》教学的反思惠阳区淡水第八小学宋秀英《背土豆》是小学一年级数学加减法(一)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掌握6以内的加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有关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的教学内容。这学期我在学校上了《背土豆》的公开课,通过同事之间的交流,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并进行了反思和改进。1《背土豆》的教学思路课时安排: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是通过观察和操作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计算7的加减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培养观察、语言表达、动手和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课时,一是巩固学生熟悉掌握加减法的关系。二是熟悉7的分解法。2《背土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是谈话导入新课→播放背土豆的课件,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小组合作,探究新知)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7的加减法。二是用7根香蕉图片通过实践动手操作巩固新知。2.1情境导入师:同学们,老师知道很多孩子都很喜欢吃土豆,你们喜欢吗?小老鼠也很喜欢吃土豆,你瞧!(出示课件:教材第36页情景图)师:谁能把图中的故事给大家讲一讲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讲故事。“背土豆”中的问题。师:现在同学们仔细看看第一幅图,看有哪些数学信息?生:有两堆土豆,一堆有5个,另一堆有2个。师:那你们谁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生:小老鼠袋子里一共有多少个土豆呢?师:这也是老师想知道的问题?根据我们以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想该怎么解决呢?生:左边有5个,右边有2个,一共有7个,就是把两部分合在一起,用加法,列式是5+2=7。2+5=72.2探究新知师:是啊,小老鼠袋子里有7个土豆,它高兴极了,急忙背着袋子就跑,结果在路上袋子烂了还丢了1个土豆。同学们发现了不少数学信息呢。这里面就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问题。(板书课题:背土豆)。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从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导入新课,在观察情景图的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准备工作。师:说得很好,但是小老鼠并没有背走那么,不信你仔细看第二幅图,小老鼠的口袋上有一个大洞,口袋里掉出了1个土豆,还剩多少呢?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呢?学生可能会这样:•摆出7个香蕉代表7个土豆,掉了1个,就去掉其中的1一个香蕉,所以7—1=6,还剩6个土豆。•可以画7个圆表示7个土豆,掉了1个,就去掉其中的1个圆,所以7一I=6,也是还剩6个土豆。口袋上的洞……师:小老鼠的口袋里最初装了7个土豆,外面1个也没有了,就是说外面有0个土豆(边说边板书算式记录);当小老鼠的口袋里掉出了1个土豆的时候,里面有几个土豆?用算式该怎么记录?生:里面还剩6个土豆,算式是7—1=6。师:如果每次都从口袋里掉出1个土豆,你能用算式记录下每一次的结果吗?可以用你手里的香蕉摆一摆,再写算式记录下来。学生边摆香蕉边记录算式,教师巡视指导。师:如果一直这样漏下去,等小老鼠回到家的时候,口袋里就1个也没有了。现在把你记录的算式跟大家说说吧!汇报交流后,填写教材第36页表格。师:看图后你明白了什么?说一说。在小组交流后,汇报。生1:原来篮子里有5条小金鱼,现在又放进2条,现在篮子里面一共有7条小金鱼。生2:原来篮子里有7条小金鱼,现在又放走了2条,现在篮子里面还剩下5条小金鱼。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用香蕉演示“背土豆”游戏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记录,使学生懂得数学算式是记录活动的简单符号,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计算的能力,更让学生明白了7的组成,进一步体会到加减法的互逆关系。3反思这节课的设计富有心意,符合现代教学理念,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但是也发现个别学生精力不够集中、学习兴趣不高、参与小组活动性不强,没有有效调动学生主动性,对加减法的关系掌握不牢、理解不深。3.1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只能在动作中思考,他所思维的只是他当时正在操作的物体,这是无意的注意转化为有意的注意,在操作实物的过程中来理解加减法的关系。这节课重点是要能正确计算7的加减法、理解加减法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