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班通”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优势研究陇县城关镇中学苏萍【内容摘要】“班班通”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发挥其无可比拟优势:运用“班班通”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运用“班班通’加速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吸收和应用,“班班通”的应用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了发展的平台,“班班通”的应用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运用班班通加深师生间的沟通和互动交流等作用。【关键词】“班班通”历史教学优势研究【正文】“班班通”走进校园给单凭“三一”(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为教学手段的农村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特别是集文字、图像、声音、动漫于一身的“班班通”,以它多层次的手段选择、多思维的运筹规划、多功能的协同高效、色彩鲜艳的动态视频、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和灵活便捷的交互形式,对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习自主有效学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何发挥“班班通”在历史教学中的优势,提高历史课教学效果,笔者做了一定的尝试,具体做法是:一、运用“班班通”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因历史年代久远,其社会背景、环境、思想与当代学生实际差异较大,有的因地域、生活习性等的不同,对学生深入文本,造成了重重的障碍。再加上久远的历史对涉世未深、单纯幼稚的学生的学习、理解带来诸多不便,也影响着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很难形成与文本间的情感共鸣。学生只能在老师的反复讲解中凭空想象,吃着“夹生饭”,很难收到理想的效果。而“班班通”走入历史教学,把大量丰富多彩的文字、图片、声音等教学资源,以电子化和形声化的方式,形象、直观的呈现在学生学习、理解、应用和创新的“山重水复”之中,为学生的学习走出困境起到了很强的辅助作用,并因其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创设了一种学习理解所需的情境,引起学生情绪反应,产生兴趣和注意力,进而诱发学生情感上的积极参与,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例如在讲“解放战争”时,我利用《开国大典》的视频来导入,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这就为学习这节课的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再如,在学习“抗美援朝”时,一开始我给学生播放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视频,在慷慨激昂的歌声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了,学生们纷纷提出问题,为什么叫做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们为什么要去朝鲜作战?接下来就顺利地导入了新课。二、运用“班班通”,加速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吸收和应用。中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主要是建立在第一信号系统感知的基础上。感知的成分越多,对知识的理解、情感的体验就越全面、越深刻。而将”班班通‘运用到历史教学,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超文本链接,学习者可通过教师提供的更深刻、更全面的背景材料、同一类人的不同历史观点或跨学科的相关知识的精美课件,在新知的生长处、观察的模糊处、操作的关键处、示范的需要处、思维的障碍处等,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内容的理解。采用这种方便、自然地互动界面,有助于交互活动,使学生可以有效地在学习中加工、处理,提升学生的理解、吸收和创新能力,更方便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习得以延伸和拓展,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无可比拟的作用。例如在讲“抗日战争”时,通过“班班通”多媒体技术再现日本无条件投降时的真实场面,真实的感受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段历史刻骨铭心其思维活动在借助于观察、想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向更高阶段发展。视、听、触多感觉结合的“班班通”多媒体技术势必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最佳手段。三、“班班通”的应用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了发展的平台历史教学注重学生的实际、理解和应用,但由于受学习能力上的层次不齐、学习兴趣点的不同以及接受能力和学习基础的差异等因素的制约,学生的学习就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传统教学虽采取分层教学,但往往顾此失彼,收效很不理想。应用“班班通”制作的课件打破了时空的制约,易于反复演示,文字显示时间停留长,画面直观易懂。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