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一文教学设计【教学思路】张岱是性情中人。本文是他小品文的传世之作。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情有独钟和独特的生活情趣,培养学生一定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顾问的阅读理解能力。3.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二、走近作者(多媒体显示:)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三、感知文意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2)小组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教师也可预设重点字词全班解决。四、品读文本(一)朗读知问1.一生朗诵全文,师生简评。2.一生再读,明确要求:找出作者行文中前后矛盾的地方。(“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教师乘势设疑是否要让张岱改改。3.全班齐读,明确要求:找出文中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词语。(“痴”)(二)解意三痴“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自由朗读,讨论,找出张岱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特别的呆气。(1)“痴行”(“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教师提示想象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除了从人的听觉来描写,还从什么角度来写?(可有类似“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想象)这样的天气我们在家干什么?可是他却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痴人“痴行”,真是“怪异”啊。(2)“痴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生读,有感情地读,说说此景异在哪里。教师提示:A.“天与云与山与水”是否拖沓?去掉读一读,对比读出天地苍茫的景象。B.量词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C.顺序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与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道而已”?D.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读出“而已”的言外之意。教师明确: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可用多媒体摘要显示: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3)“痴心”1.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却又写喝酒聊天,是否意境全然被破坏了?①一生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