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教学谈(待发稿)湖北省十堰市郧县柳陂镇中心小学梁刚邮政编码;442532关键词:结构;实验;材料;灵活;方案。《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是《物质的变化》单元中的第六课,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物质的变化”中“化学变化”的范畴。本课内容主要由“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初步归纳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两部分组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一部分化学变化,但是对于物质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学生还是很难判断,因为他们很难判断出是否产生了新物质,这节课主要通过总结化学变化的一些现象帮助学生从现象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然后通过寻找证据,判断是否产生了新物质。最后确定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下面谈谈我的具体做法:一、精心准备有结构的实验材料,为学生分组实验奠定基础“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是学生开展实验活动的基础和关键。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所需分组实验材料有:每组一个试管架、2只小号试管(2只试管都装入等量硫酸铜溶液,一只浸入铁钉与另一只试管里的硫酸铜溶液做对比)、2枚无锈的铁钉(铁钉大约5厘米长、一枚全部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枚做比较)、一张白纸(观察硫酸铜溶液颜色变化时可放在试管架上做背景)、一个注射器(去掉金属针头,用做吸取硫酸铜溶液)、一个玻璃皿。其中硫酸铜溶液的浓度和铁钉的纯度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实验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实验的效果。为此我提前三天配备好硫酸铜溶液。通过多次配制后实验,我发现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在相同的时间内,铁钉表面出现的变化是不同的,且在浓度较高的情况下,铁钉表面出现的颜色越红,越有金属光泽,说明生成的铜越多。硫酸铜与水的比为1:10效果最好。学生分组实验前,由各小组长课前把实验材料领取到位。教师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取舍做简要分析、说明。让学生明白:课堂上提供的每一个材料都是经过老师精心挑选,慎重选择的二、教师“下水”,为学生分组实验获取“备份资料”观察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反应。是小学科学课中出现的唯一一个真正的化学实验。学生分组实验难度较大且具危险性。通常的做法是:教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发生的现象。引导分析实验现象,最后得出实验结论。但在本学期全镇举行的课内比教学大比武活动中,我一改过去的传统做法。大胆尝试:首先让学生观察硫酸铜溶液,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硫酸铜溶液,对这种化学物质并不熟悉,因此我先安排了3分钟让他们观察硫酸铜溶液并记录其特点。这样做有两个目的。其一是希望他们在观察中能够发现硫酸铜溶液本来较浓的蓝色、溶液的清澈和底部没有任何沉淀,这为实验后的前后对比起到一个很好的铺垫。其二让学生警觉硫酸铜溶液对皮肤有刺激性,操作时要特别小心,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硫酸铜溶液。然后我大胆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分组实验。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确保学生分组实验的成功,达到预期实验目的,给学生提供针对性、有效性指导。课前三天,我就亲自动手做了三次对比试验,边实验边摸索,直至实验现象明显可见(把浸没有铁钉的硫酸铜溶液的试管放置两天后,溶液确实逐渐变成红褐色)。因为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反应在短短的40分钟是不可能出现像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中P77页描述的那样;“浸入溶液的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这就是从硫酸铜溶液中被置换出来的单质铜,浅蓝色的溶液颜色会逐渐变浅。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液逐渐变成红褐色。”尤其学生在课堂上并没有发现溶液逐渐变成红褐色的现象。他们对这一现象的出现有想法,觉得不可信,怎么办?!教师是盲目否定教参上的结论?还说盲从教参、忽悠学生?值得深思。教师只有亲自己动手先做实验,准确把握硫酸铜溶液浓度、用量和铁钉的纯度,并做好实验记录。才能为学生分组实验提供有效指导“备份资料”。三、灵活使用教材,大胆调整实验方案,为学生分组实验“保驾护航”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课本中(教科版六年级下册P36页),用了一只玻璃杯装上半杯硫酸铜溶液,然后用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