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信息技术整合课教学设计江苏省吴江市盛泽中学张华民一、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内容分析在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被重新发现之后,科学家开始寻找基因在细胞中的位置细胞学的研究揭示了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要经过减数分裂,即染色体数目减半的过程,精子和卵细胞再经过受精作用结合,形成的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又恢复为该物种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将继续循着科学家的研究足迹,寻找基因在细胞中的位置,再次体验观察—提出假说—实验验证的科学思想方法,领略科学家严谨求证的科学态度和大胆假设、富于想象的创新思维品质。本节内容主要以染色体的动态行为变化为轴线,抽象地阐明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如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分析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变化,并形成减数分裂的概念,达到真正意义的理解,是个关键问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建立新型教育模式提供了新思维、新方式,特别是为实现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途径。多媒体网络课件不仅以文字、图表来传递信息,而且大量地以图形、图像和声音来传递信息。围绕一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强化,积极引导学生思维,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如果将本节内容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不仅会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而且便于学生建立立体的知识框架,同时保证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的同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并模拟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举例说明受精过程;使用高倍镜,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阐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重要性。(二)学生情况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细胞、染色体、有丝分裂、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关于遗传因子等相关知识,这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学生在学习本节时还需要大量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教师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观察动画图表、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整合各种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相关表格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能力。(三)教学重难点分析知识重点:染色体的动态行为变化,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区分;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主动探索的能力,通过计算机动画,以比较直观的科学方法,达到让学生认识和发现染色体变化规律的目的;情感培养: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科学原理、方法、态度的培养。知识难点: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行为变化特点;能力培养:如何通过设疑进行计算机动画教学,培养观察、分析、综合的能力,如何通过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来培养学生的模型建构能力。二、教学设计思路充分利用教材和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从教材或生活中提炼出问题;然后让全体学生亲自动手来探究,并且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由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微观、动态、连续变化的过程,给准确认知带来困难,所以成为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们考虑在学生已有知识(如有丝分裂)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将微观变为宏观的教学活动。为此将本节“模拟建构”的部分活动前移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设想。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开展学习。本节教学用两课时完成,其中减数分裂和模型建构部分的教学用一课时,受精作用和实验一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题导入设计动画演示精子、卵子形态以及精卵细胞受精作用过程,针对受精作用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提出问题:染色体数目在上下代是否稳定不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阅读材料(略),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针对资料提出问题:染色体在什么时候减少一半减少怎么样的一半,进而导入课题“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目的是使学生产生探究心理,学习动机由潜伏期迅速自然进入活跃状态,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通过提出假设而引出新课题,以启动学生的思维。(二)教学探究设计探究一:演示精卵结合过程,探索精原细胞是如何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精子的;再演示整体的精子的形成过程动画,让学生观看受精作用的动画过程并阅读课本相关材料,分析受精作用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对此有一个初步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