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眷念着祖国》教学设计年级:八年级学段:第一学期第二单元学科:语文版本:苏教版◆课程目标导航教学目标1.梳理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线索。2.初步掌握本文选材精当、条理分明的写法。3.理解钱学森爱国报国的赤子之心。教学预备布置预习: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出文章脉络。查找有关钱学森简介的内容。教学过程模块一:学习目标老师出镜:“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饱含深情的诗句道出了多少爱国游子的心声。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去贴近这一颗伟大的中国心。首先,我们要明确这节课的学习任务:1.梳理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线索。2.初步掌握本文选材精当、条理分明的写法。3.理解钱学森爱国报国的赤子之心。PPT2课件展示学习目标1.梳理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线索。2.初步掌握本文选材精当、条理分明的写法。3.理解钱学森爱国报国的赤子之心。模块二:了解钱学森教学版块2:了解钱学森学习课文之前,让我们先了解钱学森其人。PPT3课件展示:钱学森,1934年6月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生,次年9月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师从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先后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PPT4课件展示:他是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20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堪称20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PPT5课件展示:他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中国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请同学们将预习作业中有关钱学森其他事迹的简介内容拿出来相互交流。(现场老师组织学生交流预习,通过合作学习了解钱学森的生平、贡献)模块三:梳理课文刚才大家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对钱学森一定有了更多的认识。今天我们将从文章中去更深切地了解钱学森。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PPT6课件展示:同学们在预习时已自学了生字词。接下来,老师检查一下大家的学习成果,看看同学们对文中的字词掌握的情况。先请同学们给加点字注音。庚()遨()游眷()恋拘()留触()怒募()捐(现场老师可指定学生上黑板注音,集体订正。用时2分钟)这些读音应该不是很难吧?请同学们跟老师念一遍(出示答案):庚(gēng)遨(áo)游眷(juàn)恋拘(jū)留触(chù)怒募(mù)捐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同时思考这样两个问题:课题中“眷念”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在“眷念”之前还要加上“始终”这一词语?PPT7课件展示:自读课文,明确:“眷恋”是什么意思?怎样理解“始终”一词在课文中的含义?(现场老师可指定若干学生释义,并对答案加以归纳。用时2分钟)经过我们的总结和归纳。我们知道了:PPT7课件展示:“眷恋”,深切地留恋;“始终”一词说明钱学森“回到祖国去”的念头一直贯穿于他海外客居生活的全过程。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准确理解了文章题目的含义,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请一边阅读,一边标识出能体现本文的叙事顺序的词语从这些词语中,我们能够看出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事件的吗?PPT8课件展示表示本文叙事顺序的词语有:本文是通过的顺序来组织材料的。(现场老师指导学生圈点勾画,交流,用时2分钟)同学们找到了吗?课文表示叙事顺序的词汇是“1911年、1935年、1943年、1947年……1955年”。PPT8课件展示表示本文顺序的词汇有:1911年、1935年、1943年、1947年……1955年这说明:本文是通过时间的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请大家尝试根据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复述课文:主人公钱学森离开祖国是怎样的情形,最终又是如何回到祖国的怀抱的。要求同学们做到:1、要抓住课文所叙述的主要事件。2、语言要简明、流利,过程完整。PPT9课件展示:根据时间顺序复述课文要求1、要抓住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