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高赞衡水中学引起的思考胡小鹄2014年从衡中毕业,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其家长胡子宏撰文写道:“面对媒体对衡水中学的褒贬,我想说的是:那些斥责衡水中学的人,忽视了一个最基本的现实,衡水是河北省经济发展最落后的地方,对于那些想要摆脱相对贫困生活的学子而言,外界的聒噪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高考,改变自己命运的轨迹。”(《中国新闻网》14年11月8日)这位家长说的太为真实和动情了:就家长的要求而言,孩子成长的象征是什么呢?无非是考上名牌大学,以期将来有好的就业和收入,当然由此可以更多地服务于社会。这就是我们把孩子送进衡水中学的惟一目的。这其实代表了绝大多数家长的心声,孩子上学就是要考大学,考试制度怎么考,高中学校就要怎么教。评分数考大学,学校就要教出高分。家长的期望就是这么简单,这么痴情,这么低又是那么高不可攀的要求。近年来,谈到高考,人们不能不说衡水中学;谈到衡中,褒贬不一,一直成为教育的热点话题和焦点话题。这几天,有家长撰文感谢衡水中学,有专家批评衡水中学,有学生难忘衡水中学,也有学生诅咒衡水中学。是是非非的衡水中学,创造奇迹的衡水中学,说不尽的衡水中学,板子打在身上一直“我行我素”的衡水中学,不仅创造了高考升学的奇迹,也创造了舆论经久不息的奇迹。衡中以其高考神话令家长动容:她有目标的激励,这个目标就是考上好大学;她有目标激励下的专注,三年如一日,心无旁贷地专注于学习,专注于考试成绩;她有培养学生愈挫愈勇的坚忍不拔,对学业虔诚,对前程的信心,只有“我能行”,没有“我不行”;只有一鼓作气,没有一蹶不振。她有激情似火的教育,每一个班主任,都是一个演讲家,都在激励着学生树立自己的目标,并且为之而努力。80华里远足、成人仪式、高考百日宣誓,其实都是对学生意志的一种激励。尤其该家长的连珠炮的设问令教育专家无法回答,令教育工作者无法回答:“如果说衡中不人性,那军营里特种兵的训练,岂不是更加恶魔化?如果通过刻苦努力而考上名牌大学是一种有害“成功学”,那么,不劳而获才算无害的成功吗?难道让我们的农家子弟在校园里游逛3年,没有衡中之累,这样的校园生活才算人性吗?”确实,衡中一切为了学业,一切为了高考,一切为了升学。谁看,该校的“每日三思”:这节课我在状态吗?老师讲的我都明白了吗?作业认真完成了吗?纯粹为了学习!班级标语更是疯狂:“血狼精神,与我同在”,“今日疯狂,明日辉煌”。高三标语更是字字有汗:“高三只有一次”,“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考清华的学生不是好学生!”“眉毛上的汗水和眉毛下的泪水你必须选择一样”,“不为失败找借口,要为成功找方法”,“让结局不留遗憾,让过程更加完美”。衡水中学的高升学率显然不可能是“天赐”的,其背后高强度日常课业、严苛的学生管理等手段,也注定了将会受到关注和质疑。而且从教育的长远目标而言,“像传销”“像洗脑”一样的教育,也确实不是教育的应有之义。(《长沙日报》14年10月24日)应该说衡中的做法不是教育的本真,她以智育教育代替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以分数教育代替了素质教育,以片面教育代替了全面教育。而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又是家长和社会颇受青睐的教育,说她是“高考工厂”也好,“高考训练营”也罢,说她戕害教育对象、戕害下一代,家长还是挤破头把孩子送到这所学校,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的高考制度的使然。衡中模式,是无可复制的,是中国教育的奇迹,也是中国教育的悲哀。衡中的“怪胎”是让选拔性的高考承担教育的普惠性是强人所难的结果,决不能把板子都打在衡中身上,这是不理智和不公平的,应该还要打在我们的教育制度和高考制度上。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界专业人士应该对“衡中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而不是简单的批判或者赞扬。从某种角度上说,把“衡中现象”分析透彻,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教育的复杂现实,让我们的教育政策、教育改革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