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教学设计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实验小学侯丽萍教材分析:《出塞》是小学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中的一首描写军旅生活的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诗人把秦汉以来直至唐代千百年修筑边关所进行的战争都概括了起来,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战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能任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2)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渴望平息战事的感情。2、过程与方法:(1)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2)学生能够通过交流、研讨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灿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自豪及热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养成主动诵读课外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感,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就像一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我们就随着诗人王昌龄的笔迹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板书课题:《出塞》作者:王昌龄二、学生交流收集资料1出塞:“汉朝乐府诗旧题,是唐代诗人描写边塞生活常用的题目。塞:指军事要地。简介作者(课件出示)三、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1、听录音朗读。(生初步感知)2、自由读古诗。(生交流预习中的生字及字词解释)(课件出示:字词解释)3、指名读古诗。4、全班齐读古诗。5、同桌讨论,根据字词解释试着说出诗句的意思,老师加以补充。(课件出示诗句意思)四、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老师:我国在秦汉时期便开始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然而明月依旧,但边关的战火却连绵不断,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这里的战事自秦至汉到唐以来,一直没有间断,突出了时间的久远。(一)、学生感悟前两句诗1、小组讨论:A、为什么这些人去边塞打仗叫万里长征呢?B、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去的时间长?C、出边塞打仗的这些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小组派代表反馈)2、(课件出示古代战争场面)生再次感受。3、老师:是啊!“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战争造成了多少人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回和永远不能回家啊。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用一种怎样的心情去读呢?(指名生读)(指名生评价)4、小组再次齐读这两句诗。5、想象练笔征人的亲人们会想些什么呢?(课件出示亲人们等待的场面)6、指名读所写内容。7、师激情引读,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只能化成一句(生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二)、学习后两句诗1、师简要介绍李广事迹2、小组讨论:(1)、这两句诗写了什么?(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希望?(学生汇报)老师:同学们,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2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同桌讨论)老师: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生读后两句诗),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生读后两句诗)。然而,战争停止了吗?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3、学生齐读全诗,说说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战乱的痛恨、对飞将的思慕。)五、总结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怀念,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表现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战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抒发了诗人希望早日平息边关的烽火战争,让普通百姓,让人民尽快过上和平生活的愿望,也反映了诗人的英雄豪气和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