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荷塘月色朱自清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人。1916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习。19201920年毕业后在中学任教。年毕业后在中学任教。1925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1948年年88月病逝于北京。月病逝于北京。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整体把握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第7-9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第10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全文层次结构全文层次结构想荷塘想荷塘((11))去荷塘去荷塘((22--33))赏荷赏荷塘(塘(4-4-66))离荷离荷塘(塘(7-7-1010))明线:游踪(外结构)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文章结构•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蒋介石叛变,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中国革命转入低潮,朱自清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结构详解月下的荷塘(荷叶)弥望田田出水很高(荷花)零星点缀(荷香)缕缕(荷波)颤动(流水)看不见的静动幽雅宁静本体喻体原句相似点荷叶白花(荷花)清香舞女的裙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渺茫的歌声……………………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很相似月光下,白色荷花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白花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的星星相似渺茫的歌声和微风中荷香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例:(1)她笑得很甜(2)人靓歌甜。(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关于通感(视觉转为味觉)(听觉转为味觉)。(嗅觉转为听觉)。(视觉转为听觉)荷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实虚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月影)灌木的黑影杨柳的倩影实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虚朦胧优雅作者选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泻”,照应“月光如流水一般”中的“流水”这个喻体,增强动感,表现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情景。“浮”,水气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以“青雾”衬“月光”,表现了月光的朦胧、淡雅。“洗”,“牛乳”的比喻承上文“泻”字而来,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笼”,“梦”的比喻承上文“浮”字而来,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柔美的姿容,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荷塘的四面杨柳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阴阴的乍看像烟雾般树梢远山树缝灯光树上蝉声水里蛙声整体的风光由远及近、由静及动由此可知由此可知原来荷塘、六朝、江南原来荷塘、六朝、江南都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它们都与都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它们都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江南在空间上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江南在空间上拉开距离,六朝在时间上拉开距离拉开距离,六朝在时间上拉开距离,而夜深人静又幽僻、白天也少人,而夜深人静又幽僻、白天也少人走的荷塘,既在时间又在空间上与走的荷塘,既在时间又在空间上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明线:游踪(外结构)暗线:情感(内结构)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荷塘月色想荷塘去荷塘赏荷塘离荷塘心里颇不宁静(1)有愁浅浅的喜悦,淡淡的忧愁荷塘小路(2)内心独白(3)月色下的荷塘(4)荷塘上的月色(5)荷塘四周景物(6)思古怀乡采莲旧俗(7-9)惦记江南(10)深愁遣愁忘愁“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李广田朱自清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以江北人的坚忍的头脑,能写出江南风景似的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