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起黄山---寒假黄山之旅随感高一(1)班华成章在我的旅程开始前,就听说了黄山有让人叹为观止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种种瑰丽的景观,尚未见到便已浮现。但耗了我两日时光的黄山之行,这些却并未留下过多的印象,或许某日再次见到这些照片,才得以忆起。真正的深刻,却是他们——黄山挑山工。还在山脚,便已感到了刺骨的寒意,虽说我穿了棉袄,带了毛线帽。由于是临时起意来游黄山,也不可能在此地逗留太长时间,上山我们是坐缆车,待到了下山才决定一路走下来。坐在缆车上向外看,黄山就像一幅天然的水墨画,米黄的山石,深黛的沟壑,再加之背景清澈天空的留白。这种美,令人窒息。我不愿用手机或是相机来拍摄,这种自然的大美,绝不是几张相片可以表述。可我马上就发现了我的错误:上山是不愿拍照,而下山,则是无法拍照。从光明顶向山脚,这不平坦的崎岖的山路,对于走惯了平坦路的我是一种折磨。不消一会,大腿开始肿胀,小腿开始痉挛,不断的的下行使得脚尖与鞋尖不断碰撞;脚底与鞋垫不断摩擦,脚趾也开始疼痛。忽然,我听到身后一声:“借路!”,我下意识地向右一躲,旋即回头看看是何人:轻便的棉布鞋裹至脚踝,下身着一条堪堪过膝的短裤,露出强健的小腿肌肉,上身则是单薄黄色涤纶背心,也不扣上,袒露着精瘦黝黑的胸膛,左肩扛着挂了两个大箩筐的扁担,右手持着一端包有铁皮的一人高的粗木棍——就是一副典型的农民工形象。我看着他健步如飞,两步做一步向山下奔去,感叹他的轻松自如,然而我很快发现我又错了。还未过5分钟,迎面走来同样着装的青年,不过看他那几乎要涨破的箩筐,深深弓下的脊梁,蹒跚的步伐,下巴上凝聚起的汗滴,我就知道这完全不是我刚刚以为的轻松。他在我身边停了下来,用那根木棍撑起扁担的一侧,而另一侧则仍不离开自己的肩膀。在这种姿势下,人的腰仍然是弓着的。他喘着粗气,然而两眼却向上翻——看向我,问:“先生,您有干粮吗?”我愣了一下,却还是很快从背包中翻出先前在杭州买的麻花,虽说很贵,但还是将整包给了他。他谢过后掰了一小块咀嚼,其余部分则放在扁担的凹槽处,随后就收起木棍继续上行。但我立在原地没有继续行路,我突然想到这仍是寒冷的冬天,我全副武装却瑟瑟发抖,而他们……他们是黄山挑山工,若去了上下山的山道,频繁遇到他们是必然的,他们有的只有二十来岁,有的却有五十来岁,由于缆车只准载人,山上的一晚上千元的宾馆的物资,路旁的小贩贩卖的商品,这些游人们所享用的一切都是他们用肩,挑至山上。我也不知该用怎样的态度去看待他们,我是应该同情怜悯,还是应该钦佩赞美。我粗略一算,如果天天挑(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一个月也有五、六千元的收入,但这却是用此般程度的劳动和以老年生活为代价换来的。归根结底,他们仍是社会的底层劳动人民,但他们是真正在用自己的血汗来换取生活,用自己的每一步、每一筐来挣得幸福生活的权利。至此,我还是要高声赞美他们——黄山挑山工!2015/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