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语文课称得上是一节“好课”作者:嘉鱼县鱼岳中心学校章红松随着对“一节好课”的理性思考和一些非常有见地的课性归纳,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找统一的“好课标准”,己在许多老师的心目中逐渐清晰起来。各种闪烁着新课程,新理念光芒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层出不穷给教师的比较和抉择提供了可能。然而,随着评价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手段的不断创新,当前许多“版本”的小学语文课堂数学评价标准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越来越“理想化”和“细则化”的误区。在实践中发现,运用某些新的“评价标准”时,不仅是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素质的挑战,也是对集体教研力量甚至高科技教学手段的挑战。那么,对于广大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而言,更简洁,更便于操作,更具有概括性的粗线条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否有着更强的生命力呢?回答是肯定的。我认为,新课程下的“一节好课”的标准应落在一个字上,那就是“实”字,就这么简单。一、教学目标要实《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应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这就是要求我们在构建学生的语文课堂学生知识方面的发展,更应考虑学生的情感需要。个性发展,把三维目标统一起来,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升,制订教学目标要实在,要能够体现“不要课底,上不封顶”的原则,做到既要保住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得以落实的底线,又要考虑在落实,“双基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长线。既要顾及全体,又要关注个别,让目标能够切近学生的实际,使每个学生通过学习都能有收获,有所发展。语文教学目标是一个动态生成的系统,不是静止不变的,课堂是学生的知识和灵性“生长”的地方,所以在实施目标过程中要灵活应变,把握好计划和变化关系。让学生初读课文为例。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合级目标:⒈读正确;⒉读流利;⒊读出感情。由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自行选择学习的目标,练习朗读,能读正确了,就试着读流利;能读流利了,就努力读出感情来。这样既活化了教学目标,又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兴趣,从而把朗读目标落到了实处。二、教学内容要实学习语文的直接目的是要求学生能正确地,熟练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能正确运用这个信息载体,吸收各种信息,能正确通顺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这个目的就决定了语文的内容应该关注的是语言的本身的物质存在,就是要让学生把它摆在它和整体的关系中,摆在它和语境的关系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聆听它的声音,明辨它的色彩,掂量它的份量,触摸它的脉搏。所以语文课堂教学要务求实在,要着眼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建构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那些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做法都是虚化语言文字学习的表现。应当予于摒弃。我认为要做到教学内容优化。以下两点十分重要:一是对语文教材上的语言信息合理取舍。对于语文教材中语言信息的取舍要体现语文化。教材所提供的语言信息,并非都是具有浓烈的文学色彩和人文气息的文学作品。这就是需要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从教材提供的语言信息中发现并提取出最具有语文价值的部分,精心研究并在教学中强化它,突出它。比如:教学《恐龙》这一类常识性的课文,就应该把品味文中精彩的语言以及怎样用语言来介绍说明事物的方法,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二是对语文教材上的语言信息的适度拓展。对教材中语言信息的拓展要能够以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出发点。以课文为信息之源,纵横延伸,立体展开,恰当地引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信息,为课文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架设桥梁,构建认知框架,改变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如在教学《赠汪伦》这首古诗时课前我们让学生收集关于送别的古诗;在教学时,可让学生结合课文比较这些送别诗的内容,及内在情感的差异,让学生领悟诗的意蕴和情愫,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深切地感受高雅的友情,通过这样的拓展学一篇带一串,能使语文课由平面走向立体,由封闭走向开放,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其间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三、教学过程要实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重结论,轻过程的问题,其主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