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乌鸦反哺现象说起——小议家庭关爱偏差对幼儿健康成长的影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一个家庭里,父母的文化修养,人格品质,相互关系,生活方式,语言行为等等,无一不是通过潜移默化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儿童生活的第一环境,一个温馨和睦文明幸福的家庭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摇篮和基础。对青少年而言,家庭对他们的培养和教育至关重要,一个注重以法治家,以德育人,家风良好,温馨和睦,文明向上的家庭,其孩子健康成长应该是肯定的。而一个家风不正,不思进取,“麻将之声天天闻,斗嘴吵架寻常见”的家庭,父母教养方式上要么溺爱,纵容,要么简单,粗暴,与子女缺少沟通和理解,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怎么能独善其身。又何言能健康成长呢?目前农村家庭中对儿童的关爱偏差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残缺家庭中缺少对儿童的关爱残缺家庭是指家庭出现夫妻双亡或一方亡故、分居、离婚、再婚等情况,家庭结构破裂趋于小型化,传统家庭的帮助、保护和监督功能正在弱化。残缺家庭对青少年造成重大的不良影响,他们无法享受正常家庭的温暖和关心,过早的失去了父母的关爱,这一切严重地阻碍了健康成长。教育中,父母是第一位老师,一个和谐、良好的家庭能够让青少年体会到亲情可贵,增强他们对社会的信任。如果家庭结构破裂,父母感情破裂、婚姻失败、家庭失和,以致放弃对子女的抚养义务,使子女得不到正常的父爱和母爱,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青少年的心灵将遭到致命的摧残。二父母对孩子不正当的教育方式不是真正的关爱目前在我国农村的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父母教育能力的极度缺乏。与国外的家庭教育问题主要是虐待和忽视相比,我国的父母大多数还是非常关心孩子,只是教育方法不当。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基本类型:(一)过分溺爱子女。(二)对子女放任不管。(三)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三、农村“留守学生”缺少家庭的关爱由于历史因素及条件的限制,目前农村中大多数的家长都出外打工,这就出现了社会上流行的名词——留守孩子。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一般一年回家一次,最多两次。在家时,就恨不得把全身心的爱给孩子,甚至把变味的爱也撒向孩子。孩子要钱给钱,要物买物,他们要干什么就干什么,对他们百依百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相对落后的管教方式、观念及某些生活习惯等,也可能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尤其“留守学生”中不少自立自理者,他们年纪尚幼,思想单纯,自我保护能力差,往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在水塘中游泳,在公路上飞车……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成为教育和谐的一大隐患。总之,一个婴儿呱呱堕地,他的脑子里一片空白,人们向他播洒了爱心,收获的也就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如果向他实施了暴力,收获的也将是一个暴力的人格。一个天才的产生,除了具备成为天才的基因外,更重要的是天才成长的环境,同样地一个罪犯也必有他不健全的成长经历。从马加爵到邱兴华再到赵志红,这些杀人狂徒生长的环境中除了农村物质生活的匮乏,也与家庭教育中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有关。为了我们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希望我们全社会都来关注家庭教育,特别是农村的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