筏子一、导入新课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奔腾不息的黄河孕育了我们无比灿烂的文化。黄河流域富饶的土地提供了我们充足的营养、强健的体魄,而那汹涌澎湃的气势更是锻炼了我们坚强的意志,不屈向上的人格。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袁鹰的《筏子》,看看他笔下的主人公是如何与黄河进行抗争的。二、作者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留春集》、《京华小品》、《秋水》等。袁鹰的作品善于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三、课文探究1、本文描写的形象主要有几个?分别是什么?答、三个,分别是黄河、羊皮筏子、艄公2、作者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从课文哪里可以看出来?答、艄公,从课文的第10节可以看出。3、作者对艄公持何态度?(作者是如何评价艄公的?)答、值得敬仰和赞颂4、作者为什么认为艄公值得敬仰和赞颂?答、就凭他的勇敢和智慧,镇静…………..成为黄河的主人。(这也是本文的中心句)5、这一段中哪一个词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艄公的赞颂?答、黄河的主人6、作者称艄公为黄河的主人的原因是什么?答、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在滚滚黄河上如履平地。7、如果从上述句子中提炼出一个词来概括艄公被作者尊为“黄河主人”的原因,应该是哪一个词?答、战胜(战胜了黄河)8、艄公为什么可以战胜黄河,成为黄河的主人?答、勇敢、智慧、镇静、机智、经验、判断。可见要想成为黄河的主人就要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智、经验和判断。9、在这一段里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艄公手里“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篙子”呢?答、突出渡河工具的简单,工具的简单更能突出艄公的高超的本领和勇敢与智慧。10、在人与黄河(自然)的搏斗中,艄公战胜了自然,征服了自然,是个胜利者,所以作者热情地赞颂艄公是黄河的主人,那么作者仅仅是赞颂艄公吗?答、不仅仅是赞颂艄公,而是对包括艄公与乘客在内的征服自然的整个人类赞颂,不仅赞颂人类的勇敢精神,而且赞颂人类的智慧和细心,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11、文章中赞颂的是包括艄公在内的征服自然的人类,而文章的题目是筏子,那么筏子和艄公之间有何关系呢?答、筏子是艄公和黄河搏斗,征服黄河的武器。12、找出文中描写筏子的句子。答、第三节:那么小,那么轻………………吞噬了。(小说明距离岸上的人远,轻与黄河水的汹涌形成对比,说明险)第六节:是乘风破浪的轻骑。(比喻快)第七节:十只到十二只羊……………..能有多大呢?(小)第九节:你看它马不停蹄……………射向雁滩。(快)第十节:小小的筏子战胜了惊涛骇浪……….如履平地。(稳)第十一节:筏子在……………更加安详。(稳)13、筏子在作者的笔下有怎样的特点?答、小、轻、险、快、稳14、描写筏子的这些特点,有何目的用意?答、写筏子的小、轻、险是为了和黄河形成对比,突出筏子在黄河上行驶的艰难。写筏子的快、稳是为了突出艄公战胜黄河的本领的高超。15、课文的第3节中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点出筏子,而是用“什么东西”代替?答、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同时也什么作者当时与筏子距离之远。16、第4节中第一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惊叹17、在写筏子上的人数时,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6个,而是用省略号和和6个数字,这是不是啰嗦?答、不是啰嗦,作者这样写意在表达他当时非常吃惊的心情,传神地刻画出岸上的人逐个点数时惊叹感佩之情。18、课文第5节有何作用?答、这是一个过渡段,既归纳了上文,又开启下文对羊皮筏子的描述。19、第7节中“十只…………能有多大呢?”为什么要用疑问的语气?答、意在提醒读者注意筏子“小”,乘筏是有危险的。20、筏子如此之小,黄河如此汹涌,乘筏如此危险,筏子上的乘客有没有感到害怕,他们有着怎样的表情?答、没有,“皮筏上的乘客……………戏弄着微波。”(气定神闲,谈笑自如)21、面对着如此汹涌的黄河,坐在如此危险的皮筏上,乘客为什么还能如此气定神闲呢?答、驾驶皮筏子的艄公是一个他们认为“值得敬仰和赞颂”的黄河的主人,乘客们信赖他。22、作者极力描写的是艄公的形象,为什么还要写乘客的神情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