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思想品德第四课第三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说课稿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可持续发展故略》是人教版教材九年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三框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是全球性的问题,根据当今社会热点,它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学生通过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地理、历史)了解了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相关知识,认识到我国社会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这为本框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通过对本框题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现状及特点,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并付诸行动,学好本框题将会为以后的学习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因此,本框题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我国资源国情;初步懂得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其要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能力目标:提高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意识并自觉付诸于行动中。该目标的确定,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素质的全而提高,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强化了德育训练和道德素质培养。三、说重、难点:依据人教版课程标准,在全面了解教材基础上,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我国的自然资源国情2、教学难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四、说教法: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良好品德的形成来源于生活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全“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九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创设情境,教师讲解、点拨启发;学生自学、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辫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1.、直观演示法从近期全国的干旱、洪灾和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宣传片切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2、活动探究法结合教学资源请同学设计一条以环保、可持续发展为题的公益广告,并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通过活动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近期全国的干旱、洪灾和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宣传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2、学习新知第一目:“我们共同的家园”相关链接:近年来,我国水资源短缺越来越严重,可耕地越来越少。1985-1997年,我国自然湖泊总数减少了19%,总面积缩小11%;地下水超量开采引起的地面下沉,正在危及华北、华东地区。1952-2003年,我国人均耕地而积由2.82亩减少至1.43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归纳:我国资源的优势与劣势。学生讨论:造成资源浪费损失的主要表现。探究:人们常说:“森林是地球的肺,创伤了肺,地球就会窒息。”森林覆盖率仅为18.21%的中国是一次性筷子的出口大国,每年因此减少森林蓄积量200万立方米。1棵50年树龄的大树的综合价值是19.6万美元。它的功能包括:产生氧气,吸收有毒气体,增加土壤肥力,涵养水源,为鸟类提供繁养场所等。如果1棵50年的大树被砍伐,可以制成6000-8000双筷子,价值不到40美元.关于是否砍这样的大树,各方面的理由是什么?你的选择是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毁坏森林资源的行为?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明确保护森林、珍爱自然的重要性。明确两层意思:一是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二是说明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的现实。探究:观点一:地球,与其说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不如说是了孙借给我们的.观点二: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