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能力目标:1、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2、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教学重点:阅读课文,理清文中云和天气的关系教学难点: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难于区分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幻真的是无常难测吗?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识别天气变化的呢?(学生回答: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板书文题)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1)注音:峰峦(luán)一霎(shà)间一刹那chà点缀(zhuì)绫纱(líng)弥漫(mí)晕(yūn)头转向月晕(yùn)崩塌(bēngtā)(2)释义: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崩塌:崩裂而倒塌。三、讨论全文结构。四、着重研究一、二部分层次及语言特色。(一)讲读第一自然段1.朗读首句提问什么叫“姿态万千”、“变化无常”?2.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3.朗读指出修辞手法?4.这一节按什么顺序写的?(二)分析第二自然段。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三)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1.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形状、位置、厚度怎样,是什么样天气?2.雨天的“招牌”呢?三种云的特点、高度、厚度、颜色在怎样变化?3.“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4.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5.归纳与第二节关系。(四)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1.云上有哪几种光彩?(晕、华、虹、霞)2.这些光彩特征怎样?预示着什么天气?3.引用谚语有什么作用?五、讨论最后一段作用。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六、总结课文。2、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群策群力解决以下问题1)、看看课文主要说明了什么,能否用一句话来回答。2)、文中最县先提出云和天气之间存在联系的句子是哪处?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全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4)、“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还有何处与它相似?5)、最后一段的大意是什么?对全文有何意义?6)、全文的结构如何?3、交流反馈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小结:1)课文主要介绍了如何看云来识天气,即写云和天气的关系。2)“云是天气的招牌”,它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起总领全文的作用3)天上挂着什么云,就会有什么样的天气4)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这也是我们看云识天气的基本经验;第六段的开头一句5)指出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6)看云识天气(总)云就像天气的招牌---看云可以识天气(分)怎样看云识天气形态云彩(总)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三、具体把握:1、细读课文: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和光彩?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粗略板书)2、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教师示例:“Ha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