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核舟记》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字词的正确读音、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2、掌握文章内容、说明顺序,文章结构。3、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4、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5、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教学重点及其难点:1、掌握一些字词的正确读音、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2、掌握文章内容、说明顺序,文章结构。3、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4、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朗读,讲解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字词的正确读音、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2、掌握文章内容、说明顺序,文章结构。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一些字词的正确读音、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2、掌握文章内容、说明顺序,文章结构。教学方法朗读,讲解,质疑,讨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据说如今已创下七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到了唐代,能在一根象牙笔杆上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图”。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全部《红楼梦》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型雕刻艺术,读来令人惊喜。作者介绍:魏学洢(1596~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解题:大苏泛赤壁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团练副使,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等著名作品,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文章中雕刻家虽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的拘束。如大苏泛赤壁是确有其事,但当时并没有鲁直和佛印陪同。二、出示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字词的正确读音、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2、掌握文章内容、说明顺序,文章结构。三、出示自学指导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字形。2学生读准字音,通读全文;借助书下面的注解,疏通课文。3看谁翻译的既快又准确。四、互动交流一:借助文下的注解,试着用通顺的语句,疏通课文,掌握虚实词的含义,并翻译课文。(具体加点字解释和翻译见课件)五、互动交流二课文各自然段各写了什么?(第一段概括介绍雕刻艺人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明“核舟”主题——大苏泛赤壁第二段说明核舟大小、结构布局,依次写了船舱、船篷、小窗、栏杆和对联。第三段介绍船头部分,着力表现苏轼、黄鲁直和佛印三人的动作神情。第四段介绍船尾部分,着重刻画了撑船的人的动作、表情。第五段介绍船背上的题名和篆章。第六段总结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人、窗和其它物品的数量,以及所刻文字的字数。)六、板书设计和课堂小结。细读课文、掌握结构总(1)概述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历.核舟记分(2-5)详写核舟的大小、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总(6)小结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叹雕刻家的精湛技艺。中心思想:课文细致地描述了核舟和舟上人物的形象,表现了核舟的“奇巧”,赞扬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也显示出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七、当堂训练见课件八、布置作业和预习作业1、解释字词。2、翻译句子。3、布置学生更好熟悉课文内容,为第二课时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九、教学后记本课的重点是加点字解释和翻译课文,因此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这两方面,效果很好。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2、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3、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1、品味语言,真切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2、探究课文主体部分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教学方法朗读,讲解,质疑,讨论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核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