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授课教师:课型:新授课课时数:授课时间:一、【教学目标】1、了解“说”的特点;2.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3.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词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4.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2、“说”的体裁特点;【教学难点】正确评价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3课时二、资料及基础知识:1.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说”这种文体后来变为因事因理而述说,“与论无大异”,我们比喻它是“杂文”。本篇的特点是在末了点明主旨,即所谓“卒显其志”。2.作者: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三、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二)读课文,根据课文注释疏通文义。正音。啮(niè)腊(xī)挛(luán)碗(wǎn)瘘(1òu)疠(lì)当(dàng)其租入嗣(sì)几(jī)死者数(shu6)矣莅(lì)蹙(cù)殚(dān)踣(b6)死者相藉(jiè)囊(nǎng)隳(huī)恂(xún)缶(fǔu)谨食(sì)之熙(xī)以俟(sì)夫(fú)(三)学习交流与展示学习第一段:指导学生朗读学习第1段1、参照课文注释,翻译,掌握以下字词“质:”“章:”“啮:”“当:”“已:”“得:”“赋:”的意义;可以:古义:可以用来今义:能够腊:,干肉,名词,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把肉晾干”2、了解“黑质而白章”和“得而腊之以为饵”两句中“而”所表示的关系。“黑质而白章”中“而”表示并列关系。“得而腊之以为饵”中“而”表示承接关系。3、永州之蛇异在何处?永州之人为什么争奔走焉?课堂反馈:明确:因为“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可以“当其租入”。小结:文章一开始叙述异蛇毒性之剧及其特殊的医疗功效是为下文作铺垫。关键是“当其租入”和“永之人争奔走焉”这两句——捕的蛇可抵交租税,永州的人才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这就暗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作者字字都是客观叙述,而全文主旨已寓其中。设计意图:学习第二段1、理解词句。“者”:表停顿,“专”:独占,享有。“其”:指捕蛇以抵租赋。“之”:代蒋氏。“则”:却。“于”:在。“是”:这事。“嗣”:继承,接续。“几”:几乎,差点儿。“者”:指“儿死”的情况。“貌”:脸色。“若”:好像。“戚”:悲哀。“者”:指其表情。2、第2段作者主要交待了什么?写蒋氏悲哀地叙说他一家三代都干这捕蛇以抵租赋之事的悲惨遭遇。首句不只对蒋氏作介绍,更在抒发作者内心的悲愤之情,“专其利三世矣”,语中含有强烈的讥讽意味学习第三段:1、字词翻译“悲”:怜悯。“且”:并且。“若”:你。“毒”:怨恨。“之”:代捕蛇以抵租赋这事。“将”:打算。“告”:告诉。“于”:及于,给。“复”:恢复。“则”表连接,那么。“何如”:如何,怎么样。3.这段写什么?写作者怜悯,同情蒋氏的不幸,并告诉蒋氏打算用“更役复赋”的办法为他解除不幸。学习第四段:1、朗读、解释字词、翻译“戚”:悲哀。“汪然”:泪水盈眶的样子。“涕”:眼泪。“将”:打算。“生”:使动用法,使……活。“未若”:不如。“向”:旧时,往昔。“病”:苦。“日”,一天天,名词用作状语;“蹙”,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