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八上授课时间第四周主备课题22、短文两篇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掌握一些文言词语。2、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4、能流利的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5、、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品味优美的语言文字。6、通过提问、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情感态度价值观7、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重点1、2、4、难点3、7、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2、课件教学过程具体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陋室铭》教学内容教学互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如果有一个王宫大厦,要得到他要说许多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情;还有一座简陋的房子,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会选择哪一个?唐代的大诗人刘禹锡选择了陋室,他会是怎样的感受呢?2、解题引入新课。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一、学生自由做答。二、学生听课文录音,再请个别读、最后集体读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是与白居易齐名,是称“刘白”,白居易称之为“诗豪”。其诗善使事用典,托物寓意,以针砭时弊,抒写情怀。由《刘梦得文集》。《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2、指导学生积累生词:正音:铭陋馨苔牍3、齐读课文两遍。4、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语: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何陋之有5、梳理结构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点拨: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前6句)运用类比立论;第二层:(中8句)谢室内生活情趣的高雅,室主人超凡脱俗的胸襟;第三层:(后4句)用例证、名言来证明“陋室”不陋。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教师讲解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三、学生根据课文注释逐句翻译,疑难处教师点拨、提示,学生相互补正。四、学生再读课文,深入讨论文章的层次结构五、研读课文内容:教师质疑、学生讨论、汇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回答:山水写起。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点拨:比喻、对偶。文中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楼市。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点拨:“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本句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简陋;二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彩。4、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来比什么?(陋)。用仙和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教师讲解:作者的目的是要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引出要写的内容,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方法,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章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主人之德是否高尚。也就是说,尽管这房子的确是个陋室,但只要主人品德高尚,也就不觉得陋,反而处处可见其高雅明亮,“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文章先用山水起兴,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小溪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引出主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5、那么,陋室究竟是怎样的陋呢?出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然后补充、归纳六、学生教师共同完成板书,学生齐读板书。帘青”写的是什么?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