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司马迁人生观之我见VIP免费

司马迁人生观之我见_第1页
1/2
司马迁人生观之我见_第2页
2/2
司马迁人生观之我见古人有言“士可杀不可辱”;孟子也是说“舍生取义”的。对于古人来说,似乎在人格受到威胁或是侮辱的时候,毅然决然的赴死,将是最好也最能保存尊严的做法。毅然赴死的人历来被人称道,至少也是作为悲壮的代名词被人同情着,例如自刎乌江的项羽,千百年来都是人们称颂或同情的对象。可是,司马迁不是这样,对于生与死,他或许有自己的看法,更有着自己的选择。自李陵之祸后,司马迁可谓是遭受了一个重大的打击,身体上,精神上皆然。无疑司马迁是痛苦的也是动摇的,生与死的边缘徘徊,他不是未曾怀疑过。他在《报任安书》中说“若仆大质已亏缺,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这都不难看出他心中痛苦和他对自己当时地位的评价,他可以选择死,只是那时死了,也只是作为一个敢说真话不畏帝威,亦或者保留人格慷慨赴死的忠臣青史留名而已,可是对于司马迁来说,人生的意义当然不仅仅是这样,所以,他选择了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报任安书》中的名句,自来被当做司马迁生死观的标志性语言,无数次出现在各种文本中,再一次了拿了出来,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但是还是不得不承认,这么短短的十五个字的确最能表现司马迁对生与死的态度了。很多的时候,人不是不敢死,而是不能死,匕首一把,白绫一条,毒药一瓶,死很容易,但死的有意义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司马迁颇重忍辱负重、死得其所的人物,在《报任安书》中就明确的指出“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在《史记》的众多篇什中也不难看出这一点。如司马迁颇为赞赏季布并为之作传,季布本是项羽大将,项羽兵败垓下后,高祖刘邦悬赏千金购买季布的人头,当时季布的处境可谓是尴尬的:进,有刘邦的杀令;退,故主项羽已死。或许于他而言最好的方法就是一死了之,既全忠主之名,又免受刘邦追杀,可是这样的死真的有意义吗?壮志未酬,一身的本领也无用武之地是以,季布选择了另外一条路,不惜“为朱家钳奴”保存一命,最终“布见召,谢,拜郎中”,一身的本领有了为国效力的机会,是以,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评语“贤者诚重其死。夫婢妾贱人感慨而自杀者,非能勇也,其计画无复之耳。”而在《史记》中更能体现司马迁这种生死观的就是《越王勾践世家》了,越王勾践,一国之主,身份地位尊贵至极,会稽一战沦为阶下囚,甚至亲为夫差马前卒,作为一个君王到了这种地步,便说是尊严扫地也不为过了,会稽山上,勾践也可以一了百了,虽为亡国之君,也可以像项羽一样成为一个悲剧英雄。但勾践的做法却是忍辱偷生,争得了归国的机会,回国后“乃苦身焦里,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最终报了会稽之仇。虽然在文中,司马迁并没有直接对勾践的行为发表赞赏的议论,但不难看出,作者在写作时,是抱着赞赏的态度的。由此可见,对于司马迁来说,死并不难,活着才是更需要勇气的事倘若死的如鸿毛般毫无价值,不如留着生命做更有意义的事情,所以他在《报任安书》中说“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活着并不是因为害怕死亡,为的是,有留传于后世的成绩。“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是《史记》中又一句时常出现的名句,司马迁不但重视为何而死,也很重视为谁而死。贸贸然的一死只能称为愚忠,为值得付出生命的人而死才是真正的英雄所为。荆轲是司马迁颇为敬重的人之一,荆轲为燕太子丹视为上卿,于是在燕国遭遇危难时,荆轲毅然答应刺秦试图挽回危亡虽最终失败,但荆轲士为知己者死的那种悲壮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那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既唱出了此行的艰辛与必死的悲剧,却也反映了荆轲为酬知己不惜一死的决心。而司马迁更加赞誉的刺客莫过于豫让,豫让“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去而事智伯,...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司马迁人生观之我见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