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十年教改,基本失败VIP免费

十年教改,基本失败_第1页
1/14
十年教改,基本失败_第2页
2/14
十年教改,基本失败_第3页
3/14
十年教改,基本失败——兼与陈兴中先生讨论查有梁从2001年开始的课程改革,称为是中国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这十年,笔者应邀参加了从国家级、省级、市级,直至一所学校的教师培训,应出版社的聘请具体担任课程改革新教材的编写。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的8次课程改革笔者都有亲身经历,参与其中,也做过一些身临其境的国际比较,有调查研究,并连续三届担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教育理论组”成员(1987-2002),自己感到有社会责任来评述这十年的课程改革。我们对新中国60多年来的基础教育整体持正面肯定的评价,请看两本专著:《小学之精神》、《中学之精神》。大家不赞会同将中国的基础教育简单评价为:“应试主义教育”、“精英主义教育”、“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学”(所谓“三中心”)等等,而这些“论断”正是新课程改革专家对中国教育的评价。由此引导课改专家提出他们的“新课改理念”。众所周知,中国存在“应试教育”的种种严重弊端,这是一个社会文化的问题,需要全社会长期努力才能够解决,绝不是“课程改革”能够解决的。在中国“应试教育”这一概念,相当混乱。不能简单认为只要“升学率高”就是“应试教育”。有人将教育中所有错误的做法都归结为“应试教育”,这不符合实际。升学考试需要改革,但不可能取消。从2001年开始的课程改革到2011年,笔者认为第8次课程改革已经结束。于是在网上第一个发表文章指出:“十年课改基本失败”。当然要承担学术责任。我们界定所谓“基本失败”,主要指:这次课程改革鲜明倡导的“两大理念”:其一“课程总目标”以及“课堂教学目标”定为:“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其二大力实施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两大理念”在教育理论上是错误的,在教学实践中证明是行不通的,低效的,因而是失败的。“综合课程试行”基本停止,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在2011年国家新发布的《课程标准》之中,上述“课改理念”已经得到部分纠正。事实表明,“十年课改基本失败”主要应当由极少数“激进派”官员和课改专家承担责任。广大的学科专家编写教材、上千万的一线教师具体教学之时,绝大部分都持“稳健派”的态度。他们不可能像“激进派”要求的那样“突变式”、“运动式”、“大跃进”地改革“教学目标”和“学习方式”。由于学科教学专家和编写教材的教师们的努力,不少的新教材,有改进,成绩不可抹杀。教师们即使“不得不”适应“突变式改革”的大潮,也只是在少数“表演课”上展示“三维目标”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满足行政上级的检查评比。当然,也有教师真正相信课程改革的“两大理念”是正确的,作为学术的一家之言当然可以,但是作为“行政推动”“全国实行”那就必须承担失败的社会责任。必须肯定:广大学科专家和一线教师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成功的经验和有益的教训是大量的、主要的。然而,总体看,如果进一步精算课程改革的“成本”投入,即时间和资金;以及实际的“收益”,即教师的成长和学生的发展。也可以得知:十年课改基本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认识失败,才可能转化为成功。这应当是研究课程改革得失的基本态度。本文题目是“课改失败,原因何在”?简言之: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两者结合,是造成课改失败的根本原因。“课改两大理念”违背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教学实践中难以操作,试行的结果效果很差,这是造成课改失败的直接原因。“主旋律”与“异曲调”陈兴中先生在《教育科学论坛》(2013年第2期)上发表:《课改呼唤文化力挺》(以下简称“陈文”),“陈文”对笔者在兴华科学教育网以《十年课程改革的理论分析》(以下简称《理论分析》)发表的文章,以及发在网上的“打油诗”《课程改革十年有感》(以下简称《十年有感》),提出批评。“陈文”是一篇“捍卫新课改理念”中很有理性精神和学术深度,而且,文笔优美,感情至深。笔者乐于认真回答批评,并且乐于修正错误。“陈文”认为《理论分析》和《十年有感》“这些,就是课程改革“主旋律”中的“异曲调”。查教授的两篇文字,前者理性思辨,后...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十年教改,基本失败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