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的面积》教学片断及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因此,我在实际教学中,以学校“至善教育”特色为切入点,除了注重知识的传授之外,还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性,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构建一种和谐自然的课堂氛围。下面以《梯形的面积》的教学片断为例,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案例1]:师: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什么图形?生1: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生2: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能拼成一个长方形或三角形。师:你能依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学过的图形吗?生3:一定会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生4:还可能会拼成一个长方形。师:请大家认真看老师拼的过程(师演示,学生观察)。师:请你们按刚才老师拼的方法跟着拼一拼。(生拼,很快便拼好了。)师:讨论一下,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生1: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师: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生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生3: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高。师:你能归纳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生4: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上底+下底)×高÷2[对比案例2]: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推倒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你能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并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1生1:我想应该能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生2:也许能转化成长方形。生3:我能把一个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师:那好,请你们利用准备好的学具,小组合作学习,议一议,剪一剪,拼一拼,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学生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生1:我们发现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S=(a+b)·h÷2生2: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S=(a+b)·h÷2生3:我是沿梯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分割成两个三角形。S=a·h÷2+b·h÷2生4:我是这样画虚线的,把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S=a·h+(b-a)·h÷2生5:我是沿等腰梯形的对称轴剪开,拼成了一个长方形。S=(a+b)·h÷2生6:我们沿着梯形的高对折,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S=(a+b)·(h÷2)生7:我们小组把直角梯形分割成了两个三角形或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S=a·h÷2+b·h÷2S=a·h+(b-a)·h÷2师:同学们真棒!经过全班同学共同努力,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希望这种探索精神今后继续发扬。(师讲解,引导学生明白以上几个公式其实可以转化为同一个公式:S=(a+b)·h÷2)教学反思:1、还给学生主动权,教师需做导航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关注学生2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当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纵观两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案例1的教学仍是传统教学,教师设定了浅显直白的问题,学生无需经历“头脑风暴”,表面上都在积极参与,其实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没有创造性地学习。在这样的学习活动里,学生难以同步形成探究能力,更别说开阔发散思维了。案例2中的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做了学生学习的导航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思维方法、学习方式等学习要素上引领学生。2、大胆尝试,自主探究,亲历知识的获取过程。“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师把自主探索的机会、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问题的存在,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案例2的教学正注重了这一点。教师给予了开阔的目标(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