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浅谈学困生转化问题VIP免费

浅谈学困生转化问题_第1页
1/4
浅谈学困生转化问题_第2页
2/4
浅谈学困生转化问题_第3页
3/4
浅谈学困生转化问题甘肃白银市一中汪建华学号:2013120251【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教育理念,对于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担任班主任这一重要角色的人来说,更要在教育实践中坚持运用。教育的目的,简单地说,我理解就是每个孩子都能得到适应他的发展和提高,而不是人为地拔高到一个层次,事实证明,这也是做不到的,因为它违背了教育规律。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最让教师头疼的是,每一个班级总会有一定数量的“学困生”,这给教育甚至是教学的顺利推进增加了难度。如何把这部分学生转化好,让他们也获得相应的发展,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将工作一年多以来在学困生转化方面的一些看法和做法进行总结。【关键词】学困生转化策略一、学困生的主要表现及形成原因“学困生”又名“后进生”,是指一个班里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学困生的转化是目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每一个学生,教育公平要求我们保障每一个在校学生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从自身来讲,教师工作是一项育人的事业,不仅要教育那些“英才”,也要关注和教育那些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我始终相信,把一个濒临绝望和处于困惑的学生改造成功——即使他学习还不是很突出,这和把一个本来基础较好的学生培养成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一样重要,甚至前者会更伟大。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的是:人的多样性决定了个体的差异性。在同一个课堂,接受相同的教育,出现学习靠前、靠后的学生是非常自然的现象,教师首先要了解和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不要自责,其次才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要解决“学困生”的问题,当然要弄清楚他们暂时落后的原因,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据我的观察总结,学困生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自己本身不想学、于是索性不学;二是自己不学还影响别人;三是自己想学但学不好;四是学习忽紧忽松,成绩不稳定。如果不把学困生教育管理并转化好,势必会影响其他同学的正常学习,形成不良的学习风气,增加教师授1课和管理的难度,拖班级的“后腿”。要减少学困生的数量,有预见性地做好教育转化工作,就不能不对学困生的成因进行较深层次的分析。基于一年多以来对学困生教育转化的实践,将造成“学困生”问题的原因概况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一)家庭原因造成。家庭是学校教育的延续,是“第二课堂”,但事实上,有许多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另一方面却不注意对孩子恰当地进行家庭教育。(二)自身原因造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自己不想学、不好好学,老师再怎么努力、家长再怎么督促作用不大。二是不知如何学。应该看到,绝大多数学生是认真学习并且想学好的,但苦于学习的方法不当、思考的方向单一,对学习总是不得其门而入。二、学困生转化工作的难度1.教师的工作量比较大,尤其是作为班主任,不仅要教书,而且要忙学校的其他一系列工作,有时候未免会产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要解决这个问题,既需要班主任老师提高工作效率,也需要增强对工作的责任和信心。2.学困生的成功转化很少能够靠教师一个人独立完成,更多的时候则需要家长的配合。但是从教一年多的经历告诉我,有的家长,平时忙着工作,对于孩子疏于管教,只有孩子出了问题时,才可能会与老师联系;有的家长文化程度较低,对于学生难以起到辅导作用,这也是造成学困生不能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3.尽管现在各个地方都已经开始了新课程实验,全面深入地实施素质教育,但是由于高考选拔录取的根本机制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一些地方,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紧盯那些学习好的学生,忽视学习差的学生,在学困生转化方面明显用力不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三、后进生转化可以参考的一些策略1.教师要转换角色,主动拉近与学困生之间的距离。长期以来,教师是一个十分神圣和让人尊敬的职业。教师扮演着权威的“指导者”的角色,以至于不能以平等、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他们本来在学习上就有比别人多...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浅谈学困生转化问题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