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减负的效果真的很明显VIP免费

减负的效果真的很明显_第1页
1/6
减负的效果真的很明显_第2页
2/6
减负的效果真的很明显_第3页
3/6
“减负万里行”活动自查报告我校是一所六年制农村完全寄宿制小学。学区共有学生120名,教职员28人。近年来,我校十分重视减负增效工作,把开足开齐开全所有课程的素质教育当做是落实“减负”工作的优良工具,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大潮下,每一个教职员工都努力使学生健康快乐、生动活泼地茁壮成长。在扎实稳妥的教育教学中取得了实效,现就我校“减负”工作实际情况自查如下。一、真正让素质教育的思想精髓走进每一个教职员工的内心,去深刻感受素质教育带给我们的最大实惠,让社会和家长真正明白,以应试教育为孩子将来唯一出路的思想是错误的。心态决定行动,如果想让素质教育真的落实到位,让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能深谙其内涵,那么就必须把素质教育的思想精髓深刻地让每一个人领会,当一个人真的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素质教育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学识的提高,而是一辈子都能受益的教育成效,那么素质教育就可以真正的推行下去了。任何事情,要想有成效,提高效,首先要从思想上解决根本的问题。学生负担之所以能“过重”,首先是社会思想意识形态出了问题,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律牢牢地锁住了人们的思想世界,那就是:“肩重负”——“好成绩”——“好中学”——“好大学”——“好就业”——“好前程”——“好日子”——“耀门庭”。这已经成为了一条钢铁的利益链条。不把这条铁链打断,只能像人们说的那样“素质教育喊得惊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减负”自然也就是一纸空谈了。鉴于对“减负”工作的清醒认识,我们学校首先在班子会上统一领导层认识,再在政治业务学习中统一全校教师认知水平,再通过家长座谈会等形式渗透改变家长认知的局限。我们请老教师、老农民、老干部、老军人讲过去的那个贫穷的时代发生过的学识不高却成就了一番事业的故事,以及中国当代名人的成功典型,来正面渗透“素质教育”的永久利益性,用利益性来引领家长,走出“惟有读书高”的思想误区。然后我们从过重负担给孩子带来的身心危害,来驱动家长内心向善:小山山母亲为九十八分打死儿子,小天怜母亲为孩子没有考入理想中的那所公立学校而打死自己的亲生女儿……,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血的教训应该能够唤起父母的良知。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导制我们国家创新能力不够、学生体质不强、高分低能,不但加重家庭经济负担,而且不利于孩子将来的发展。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宣扬和时间行动,使素质教育的思想深深地植入全校师生的心里。二、把“素质教育”工作做得扎扎实实,为“减负”工作保驾护航。只有思想上的认识,而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那只能是赵括挂帅——纸上谈兵。我校为了将“减负”工作做到实处,站在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战略高度,把落实素质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并在实践坚决予以执行,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纲领性指导意见。1、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我们的教育教学以及后勤保障工作始终保持着一个原则,那就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发展性原则。在这个原则的引导下,我校先后根据国家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负万里行·第2季”活动的通知》、《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以及2000年教育部向全国各地中小学发出了《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进行制订了《小学减负工作暂行方案》、《小学阳光体育一小时活动》、《教师十不准》等规章制度及计划,在制度上有力地保证了素质教育工作的扎实落实。2、严格落实上级相关规章制度文件精神。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计划,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总量;大张旗鼓地宣传“减负”的重要意义,并对学生在校时间作了明确的规定;不搞提前招生工作,不与教育教学规律相悖;开足开齐开全所有课程,为学生的特长发展提供可依靠服务;学生家庭作业严格按照制订的《小学减负工作暂行方案》执行。3、紧抓“教师要远离不规则利益”工作。以校长组长,班子其他成员为组员成立监察小组,显身制止乱收费、乱发资料行为。学校和每一位教师签...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减负的效果真的很明显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