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导学案备课时间:任课教师:冯晓丹学科语文课题《人琴俱亡》课型课时一课时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读顺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2、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3、积累有关有足情深的诗句、故事、成语。学法指导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展示成果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世说新语》:2、“高山流水”的故事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学习过程及内容预习展示1、字词我可以给下列汉字注音了:俱病笃()语时了不悲()索舆来奔丧()弦既不调()恸绝良久()月余亦卒()我还想补充一些生字注音:我可以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了:**Expressionisfaulty**俱:**Expressionisfaulty**既:**Expressionisfaulty**笃:**Expressionisfaulty**掷:**Expressionisfaulty**何以:**Expressionisfaulty**恸:**Expressionisfaulty**琴:**Expressionisfaulty**卒:死。我还想补充一些词语解释:2、文学常识3、材料补充4、提出疑问学习内容1、导言2、基础过关(完成预习内容)3、翻译课文(小组合作)4、质疑答疑,点拨精讲。(文言字、词、句)展示提升(深入探究)合作探究1、情谊共品味: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是王子猷与王子敬深厚的兄弟情谊,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达这种深厚的兄弟之情?(个人思考,动动笔墨→组内交流,将发言关键词句写在小黑板上→小组合作展示品味成果(要求有感情地读,有深度地品)2、疑义相与析。①既然兄弟情深如此,为何作者却说子猷“了不悲”,“都不哭”?那子猷究竟以何种方式来悼念子敬之死的呢?②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子猷)月余亦卒”,同学们讨论一下:子猷为什么也死了呢?(小组交流讨论→代表发言→小组之间可互相补充或辩论)3、延伸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兄弟情深的诗文或故事?讲出来与大家共享。课堂检测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王子猷()笃()了()不悲舆()调()恸()绝2、解释下列加点词。(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2)而子敬先亡(3)何以都不闻消息(4)语时了不悲(5)便索舆来奔丧(6)子敬素好琴(7)便径入坐灵床上(8)弦既不调(9)因恸绝良久(10)月余亦卒3、《人琴俱亡》选自作者是,他是(朝代)文学家,人琴俱亡的意思是:“。”4、文中说“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的原因是:5、《世说新语》中很多故事发展为成语《人琴俱亡》发展的一个成语是。这则故事表现了:6、翻译句子:(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2)子敬子敬,人琴俱亡。(3)因恸绝良久。学习小结学习反思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