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3.28栏目:课标与新教材联系方式:932631151@qq.com)对“近似数”的探讨湖北郧县高庙一贯制学校王显翠(442519)《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09年第4期《对近似数的思考》一文中,作者对“约五百人”与“约500人”作了三种思考,在第10期上,林华荣老师也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两位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都很深入,很值得我们一线教师的学习.实际上教书就是一个在探讨实践中教学相长的过程.下面是我对这几个问题的一点粗浅认识,仅供大家参考.生活中的数字,或大,或小,有些能得到准确值,有些就不能或者不需要,为了达到一定的表达效果,就需要适当的表达形式.无论是准确数还是近似数,就数字本身而言,大体上有三种可选择的形式:①小数形式,如“5.25”;②文字单位形式,如“五百”;③科学记数法形式,如“5×10”.而这三种形式在表达效果上不尽相同,尤其有效数字方面.在实际应用中,完全是根据需要来选择,例如:准确数“513”,我们可以写成“513”,也可以写成“5.13×10”;“513”的近似数究竟写成哪种形式这要看表达的需要.在新人教版教材54页近似数这一节中,把“513人”报道成“约五百人”,显然“是精确到百位的近似数,它与准确数的误差是13”我想,教材编写者本意是旨在说明“准确数”与“近似数”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而无意延生到精确度和有效数字这个层面所以这里用“五百人”还是“500人”都不会影响到区别这两个概念的效果.在近似数的取得过程中,精确到哪一位与保留几个有效数字是两种不同的要求,是两个不同的过程,从表达效果上来讲,肯定有相吻合的时候,但也不尽相同.这一点,在教材的后续内容中展示的非常明确,例如:“1.804≈1.8(精确到0.1),1.804≈1.80(精确到0.01)”前者有两个有效数字,后者有三个有效数字,而在有效数字部分提到1“可以按照有效数字的要求对一个数求近似数,如果保留两个有效数字1.804≈1.8.如果保留三个有效数字1.804≈1.80.前后结果的照应,说明就1.804这个具体的数而言,这两种近似数的求法的效果是相同的.但这一现象并不能成为规律,我们知道小数部分末尾的“O”在不考虑有效数字多少的情况下可以省略,但整数部分末尾的“0”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省略.例如:310.5(精确到十位),310.5≈310,十分位上的“0”省略了,但个位上的“0”就不能省略,如果同时要求保留四个有效数字310.5≈310.0,而只要求保留四个有效数字310.5=310.5,这就没有四舍五入的必要.再如“513”这个数,精确到百位并保留三个有效数字,可以写成“500”或者“5.00×10”;如果精确到百位并保留两个有效数字,只能写成“5.0×10”;如果精确到百位并保留一个有效数字可以写成“五百”或者“5×10”.从这个角度来考虑“约五百人”与“约500人”中的有效数字肯定是不相同的.在实际生活中对数据的近似程度的要求界限不一定那么明确,甚至有时候是非常模糊的,例如我们生活中接触到的光的速度约“300000000米/秒”,世界人口约“6100000000人”,我们是无法考虑它的精确度,不能说它是由哪个准确数通过什么方式取得的,要求的层次不同结果就有差别.我们再从对有效数字的描述来看,人教版教材是这样描述的:“从一个数的左边第一个不为0的数字起到这个数的末尾数字至,所有数字都是有效数字”,而鲁教版教材的描述是:“对于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为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至,所有数字都是有效数字”.这两个描述中,从字面上理解,其区别就显而易见,人教版中并没有限定对近似数而言,从后面所列举的数据“0.025”,“1500”,“0.103”来看,都没有明确说是近似数,显然是一种广义的说法,完全可以理解为是几个准确数;而鲁教版中却只针对近似数,那是一种狭义的说法.总的来说两种说法都不是多全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学中完全可以作适当的延伸和补充.2另外,我们知道在求近似数时,所谓“保留”几个有效数字,只是在有效数字的个数上做个取舍,这说明准确数本身也有有效数字.而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时,“精确到哪一位,就对它的下一位进行四舍五入,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这说明后面的这个0也同样时有效的,这也是在当时那个学段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