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语文有效提问的前提【内容摘要】教师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首先就要做到文本细读,只有做到文本细读,才能在问题设计中去粗取精,直指文本主旨,怎样才能做到文本细读呢?教师首先要沉入文本,读出韵味,读出自己的体会,其次还要借鉴其他文学评论家的不同观点,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最后抓住文本字里行间的意蕴,完成文本细读,在此前提下设计有效提问,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词】文本细读;出生入死;博采众长;学生角度新课程改革中,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恰当有效的提问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怎样做到有效提问呢?一定的提问技巧,提问方法是必不可少的,但最重要的是问题本身的有效性。许多教师设计的问题看似都有用,都能帮助教师解决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对学生理解全文也有帮助,但这些问题都不能直指课堂教学目标,让人有“敲边鼓”的感觉,“敲”了很多,就是“敲”不到重点上,学生思考了很多,也说了很多,就是不知道老师要教些什么。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学会取舍,去粗取精,去掉那些细碎的,意义不大的问题,留下那些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主旨的问题。而这种问题的设计需要教师在课前对文本进行深入研读,怎样做到文本细读呢?以下研读过程教师不妨一试。一、拿到一篇文章,不要急于去翻教案书和教参,应先由自己理清这篇文章的思路和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先反复阅读这篇文章,对全文主旨、作者写作意图、写作方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初步的感悟。这里的读不是简单的朗读,而是要在汉语中“出生入死”,要沉入文本,慢慢读,读出文本内含的韵味,读出文字的节奏美、韵律美,读得让自己陶醉其中,因其喜,因其悲,因其怒,因其哀。在读中细细品味,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美,作品的结构美,全文的情感美。文本细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从作者的遣词用句入手,细细品味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想想作者使用这个词的巧妙之处。如《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中“绿”字的巧妙使用,让我们一下子感受到了春天来临,大地绿意盎然的景象,《尊严》一课中哈默听到杰克逊大叔说没有活需要哈默去干时,对于哈默的描写: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从哈默目光“灰暗了”,喉结“动了动”都能体会到年轻人宁可忍受饥饿,也不接受施舍的高贵品格。(二)读作者及写作背景。每篇文章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作者特定的心境下完成的,细读文本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尤其是写作时的时代背景,这将会加深我们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如特级教师王崧舟为了教好《长相思》,读了整本《纳兰词》,了解了纳兰性德的生平,阅读了一万多字的鉴赏文字,然后写下了1500字的文本细读感受。按他自己的说法,“细读,魔术般地将短短36个字的《长相思》化成了繁华如东流水的课程资源”,才有十足的底气把经典名作演绎为精彩课堂。我们可以查阅必要的资料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三)读原著。很多名家作品在选入教材时,为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常作删减改动。细读文本时,若能找到原著进行阅读将会捕捉到教材所没有的额外信息,更利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在教学时也能给学生更多的铺垫和熏陶。如《鲁宾逊漂流记》这篇文章,如果教师能在课前阅读原著,就会对全文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对鲁宾逊的勇敢、机智及坚忍产生深刻的体会,在教学时才能“以己情引生情”,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四)读相关文章和相关资料。好的老师在教学时常常能够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说古论今,给学生强烈的艺术感染。要做到这点,教师就得以教材为出发点大量阅读相关作者、相关主题、相关写作特色的文章和资料,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这样,课堂上就能够做到有备无患,游刃有余。二、在对文本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后,就应博采众长,完善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我们可以读读教参,看看教案,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家或读者对这篇文本的赏析,从不同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