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及对策作者:韩勇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学主观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情感的过程。长期以来,怕写作文,厌写作文己成为小学生作文严重的心理障碍,导致作文教学高耗低效,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一直困扰着我们许多语文教师,那么,形成这一心理现象的原因何在呢?原因之一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一直都是为考试服务的,而不是为学生的作文能力的发展服务的。作文没有成为学生表达他们的生活、情感的工具,而了老师获得好评,学生获取高分的手段。于是乎,写什么,怎么写、怎么开头,怎么结尾,甚至于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教师都对学生提出了许多框框,教给了学生许多“窍门”,试想,这样的作文教学能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和作文兴趣吗?原因之二是我们没有摆正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位置。以往的作文教学,教师常常只是把教材上那些多年不变的老题布置下去,加以笼统的指导,规定一个作文完成的时间,作文写完交上来后,教师用大量时间进行批发,而这种批发也仅仅是看一看,写几句“放之篇篇而皆准”的评语,打个分数。教师成了教材中作文任务的落实者。那么,在这样一个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能产生作文冲动和强烈的表达欲望吗?“当情绪唤醒达到最佳水平时,操作效果也最高。在唤醒水平较低时,主体或大脑得不到足够的能量去从事应当进行的活动时,操作效率是低的。”心理学家赫布这段话对我们是很有启示的,要想让学生有表达的欲望,会表达、表达好,我们教师就必须突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和教材的束缚,别具匠心的设计具有愉悦性、开放性和成功性的作文教学训练课程,从而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在这一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落实者,还要成为学生作文的诱导者,合作者和欣赏者。原因之三是过于注重模仿,缺少积累和训练。泛滥的作文辅导书和作文选成了孩子们的完成作文的“最佳”助手。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为学习为文者提供了丰富的写作范例,从中可以习得写作方法、技巧,获得丰富的语感,积累大量的语汇。但这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阅读一篇文章,即要求学生仿写,以求立竿见影,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违背了作文教学的一般规律,是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的。叶老就曾经说过“在写作的时候,愈不把阅读的文章放在心上愈好。”仿写,扼杀孩子们创作的灵性。原因之四是我们对学生作文的“高”要求,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对作文的“怕”和“烦”。我们一直不能把孩子当孩子看待,他们对这个世界的事物及其关系的认识,他们的语言表达还处于一个积累和发展的过程中,而且个体差异很大。我们硬要孩子写出语言优美、立意高远的文章来,岂不是为难孩子吗?如果孩子看见“桃子”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他们就懒得去摘,如果你逼他们去“摘”,他慢慢地就会产生畏难、厌烦的心理。那么,如何帮助小学生克服怕作文、烦作文的心理,从而提高小学生作文教学的效率呢?在大语文观和语文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一些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在作文教学方面的一些有益的偿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教师“全程”示范作文。这里的“全程”示范包含两层涵义:一是教师写作实践可以给儿童树立写作的榜样,一个常有文字见诸报端的教师,一定会为学生们所崇拜和效仿。美国新罕布尔大学的教授认为“教师应该是从事写作的专家,这样他们就会了解写作的过程,就会知道既然教师逃避真正的写作教学,那么学生不愿意写作就是很自然的了。”二是教师写的文章不但是可供模仿的榜样,还是向学生展示写作过程怎样进行的实例。在黑板上当面做写作演示,教师边写作边向学生解释写作时内在的思维过程;在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内在的写作心理过程,变为学生可以观察和意识到的外显行为,学生很乐于接受,并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二、加强课外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课内,我们有一个很有效的做法:尽量压缩阅读课上不必要的繁琐的分析、提问,挤出时间来,找1——2篇与课文体裁相近、文质兼美的文章给学生赏读,以提高阅读效率;课外,鼓励、组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