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老舍的生平、著作,识记并理解文中的重要字词。2.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品味语言的优美。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现的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说起冬,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然而,在中国北方,有一个城市却是与众不同的,它就是济南。老舍先生说:“上帝把春的艺术给了西湖,把夏的艺术给了瑞士,把秋天的和冬天的都给了济南。”老舍笔下的冬天,不仅没有天寒地冻的景象,反而让人感到暖暖的春意。今天,就让我们在老舍先生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去体味浸蕴其间的浓郁情致。二、知识积累1、生字词请一位同学给大屏幕上的字词注音:济南(Jǐ)伦敦(dūn)镶(xiāng)水藻(zǎo)贮蓄(zhù)发髻(jì)澄清(chéng)着落(zhuó)看护(kān)强调镶、髻的字音、字形,并在练习纸上书写学生齐读两遍2、请几位同学为下列字词释义响晴:晴朗无云。设若:假若。贮蓄:存放,储藏。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3、作者简介哪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老舍先生?学生介绍作者情况请同学们把课下注释①的重点知识勾画出来:老舍,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茶馆》、《龙须沟》等。4、背景介绍了解了作者,老师再把本文的写作背景补充一下老舍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24年,老舍只身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他身居异国,饱尝了寄人篱下的孤独之苦,直到1930年春才由新加坡转回到上海,同年夏应邀到山东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院副教授,在济南居住了七年之久,对济南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由于之前的漂泊经历,老舍回到祖国后,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便抑制不住强烈的爱国之情,写下了《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三、整体感知1、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注意语音、语调和文章的感情基调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完之后,用第一自然段中的一个词来概括济南冬天的整体的特点,并思考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写出济南冬天的特点的?生:温晴对比小结:通过对比方法:北平(大风)、济南(无风声);伦敦(多雾)、济南(响晴)、热带(日毒),得出济南的冬天“温晴”的总特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不可以。“没有风声”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说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了解了济南冬天的特点,我们再来齐读第一自然段,细细体会济南的冬天带给人们的舒适感受。由此也可看出,“温晴”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那么顺着“温晴”这一主线,同学们再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两个方面来描述济南的冬天的?分别是那些段落?生:山景和水色3——5段描写了济南的山,第6段写了济南的水小结:第二段告诉我们济南有山有水,后面几个段落分别介绍济南的山和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第二段是一处总写,3——6段是分述,这一部分是总分结构,由此我们就理清了这篇文章的脉络。请同学们朗读课文3——5段,思考:本文描写了几种不同形态下的山?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读完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稍后进行分享交流。学生:三种:阳光下的小山,特点是可爱,雪后的小山,特点是秀气,城外的远山,特点是一张小水墨画这位同学的回答简洁而全面,说明同学们讨论的很用心。我们一起来看这个问题:课文第3自然段为我们描写了阳光之下的小山,文中直接写了它是“特别可爱”的;第4自然段描写了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并且说小山太“秀气”;第五段,刚才同学用“水墨画”来概括远山的特点,同学们说,“水墨画”是个什么词?(名词),可以用来形容山的特点吗?(不可以)我们一起来看课下注释:水墨画,纯用水墨不着彩色的国画,不着彩色也就是黑白色调,远山村庄黑色的房顶上,点缀着白色的雪,可不就是一幅色泽淡雅的水墨画吗?所以我们可以把城外远山的特点概括为:淡雅。那么水的特点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