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尾无头的“兰亭”碑】兰亭碑亭建于康熙十四年(公元1685年),位于T字型道路的交点,亭子呈四方形,属于单檐歇山顶建筑(只有两个飞檐角,碑后有照壁),风格古朴典雅。“兰亭”石碑碑上的“兰亭”二字虽字体骨肉丰满,古意盎然,然而繁体的“兰”字缺了尾巴,“亭”字少了头。据说,亭中的康熙“兰亭”手迹碑,在文革期间被砸成几块,在亭子背后的小池塘里沉睡了好些年,直至1980年重又修复,却还是令人遗憾地成了一块残碑。【东湖石父子碑】王羲之爱鹅、喜欢写“鹅”字,早被市人传为佳话。步入兰亭,沿着曲折小径穿过夹道而立的竹林,不远外,便是鹅池,与池边的父子碑倒是相映成趣,颇有些意境。池边立有一亭,式样比较奇怪,并没有采用中国传统的四角挺构造,而是偏偏生出了“三只角”,亭中安置的便是知名度仅次于“兰亭”碑的“鹅池”石碑。此碑立于清朝同治年间,碑高1.93米,宽0.86米,厚0.28米,石头采自绍兴的东湖。传说书“鹅池”两字为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手笔,当时因王羲之刚写完“鹅”字,忽闻圣旨到,遂搁笔迎旨,而其子王献之便趁父亲离开之际,提笔补写了“池”字,走近仔细端详,果真一碑两字,一肥一瘦。【千古帝王祖孙碑】集康熙、乾隆御书于一碑的御碑亭相比鹅池碑亭与兰亭碑亭,建筑风格显然气势恢弘了许多,八角重檐,堪称一座优雅别致的江南亭榭。亭内围栏中央,耸立着我国最大古碑之一的兰亭御碑。正面乃康熙皇帝手书的《兰亭集序》全文,临摹的碑刻,文中每个“一”字的写法、风格都有所不同。背面为其孙乾隆帝游兰亭时写下的七律《兰亭即事》:“向慕山阴镜里行,清游得胜惬平生。风华自昔称佳地,觞咏于今纪胜名……”能诱得康熙帝提笔效仿、乾隆皇为其题诗,王羲之倘若有知,也会为自己的《兰亭集序》惹得千古帝王痴醉至如此地步而骄傲不已吧!【萧翼智赚辨才】智永(据说是王羲之的后代,在永欣寺出家,智永是他的法号)的弟子辨才,在房梁上凿了个暗洞,用来保存《兰亭序》,比老师在世时还要珍惜。贞观年间,唐太宗在处理政务的余暇之时,喜爱书法,临摹王羲之的真草书,王羲之的真草字帖,几乎被搜购已尽,只是没有得到《兰亭序》。太宗四处寻找《兰亭序》,得知在辨才处,就将他调入内道场供奉起来,待遇赏赐很优厚。数日后,说到《兰亭序》,想法设法诱导他献出书法,方法都用尽了。辨才说先师在时,确实见过《兰亭序》,自师傅去世后,又经战乱,不知流落到什么地方去了。辨才不献书贴,只得仍让回越中去住。后来一查调查,知《兰亭序》确在辨才处,又下令调他入内道场,重问《兰亭序》,如此三次,辨才就是不肯献上书帖。太宗对侍臣说:“王羲之的书法,我非常喜爱,王羲之遗留下来的其他手迹,都不如《兰亭序》,为了求见此书,甚至梦中也不得安宁。辨才已经老了,放此书无用,若能得之智慧之士,用计谋一定能取得此书。”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说:“我听说监察御史萧翼,是梁元帝的曾孙,现住魏州莘县,以才艺自负,精于计谋,可派他担当此任。”太宗召见萧翼,萧翼说:“如果以官府的身份去,一定不能得到,我请求以个人的身份去,但需要王羲之父子的杂贴二三件。”太宗给了他所要的书帖。萧翼换了帽,穿了便服,到了洛谭,随商人的船到了越州。又穿上黄衫,又宽又大,像个潦倒的山东先生。傍晚进了永欣寺,在长廊走动观看壁画。经过辨才住处时,在门前停了下来。辨才远远地见了萧翼,就问:“施主从哪里来?”萧翼上前施礼说:“弟子是北方人,带了一些蚕种来卖,经过此寺,尽情观赏,今有幸遇禅师。”喧了几句,二人颇觉投机,辨才就请萧翼入房内,当即下棋抚琴,谈论文史,意趣相合。辨才说:“朋友之间,有的到年老了还像刚认识那样生疏,有的一见如故,今后不必扬礼了。”夜里,萧翼留下,摆上了缸面、药酒、水果招待他,江东称缸面,犹如河北称瓮头,即新酿的好酒。酒喝得美了,辨才就请客人赋诗。两人彼此咏诗,恨相见之晚,通霄尽欢。第二天,萧翼带酒离去,辨才说:“施主有空就再来。”如此往来三四次,二人饮酒赋诗,感情就更深了。又过了十天半月,萧民办拿出梁元帝亲笔书写的《职员图》给辨才看,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