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教材来源: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科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内容来源: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主题: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课时:共1课时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设计者:陈凤姣/三年级科学目标确定的依据:1.基于课程标准的思考:《科学课程标准(2002版)》有关本课的的要求是:学生能认识道:水中的沉浮和物体的材料有关,了解木头特性,意识到要保护森林、珍惜自然资源。根据这一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第一部分是沉浮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水中的沉浮和物体的材料有关;第二部分是调查木头制品的用途和特性,强化要保护森林。2.教材分析:在这节课的沉浮实验里,学生能够认识到在水中的沉浮能力也是材料的一个重要物理性质,它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或由材料制成的物体。这一认识的形成将对材料的重要物理性质——密度概念的建立产生积极影响。3.学情分析:本课时学生很容易观察到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理解水中的沉浮能力也是材料的一个重要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或由材料制成的物体。较为容易木头特性安排在本课时主要是考虑到木制品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很多,有认识木头特性的基础。学习目标:1.用实验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知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材料有关。2.用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特性。3.意识到要保护森林、节约自然资源。学习重点:用实验的方法检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知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材料有关。1/4学习难点: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学习准备学生分组器材:1.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金属块、木块、塑料块和纸片各两种(实心)。2.水槽2个,1个各半水槽水,抹布1个。评价任务:1.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实验结论,写一写木头特性。2.对同学的操作、汇报情况作出正误判断,并完成课堂任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评价要点环节1创设情境,激趣教学。一、导入。质疑:同学们,图片上的两只小船材料不同、浮沉状态一样,难道不同材料在水中的沉浮能力是一样的吗?这节课我们如果将纸、金属、塑料、木头这些常见材料放入水中,它们的沉浮状态会一样吗?我们探究一下《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吧。(板书课题: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学生能质疑老师提出的问题。环节2二.新知:沉浮实验1.给小组合理分工,让组员明确自己的任务:第一名操作员:每次拿起一件物品,轻轻的放入水中,第二名操作员:等大家仔细观察出现的现象后,再拿出来,卫生员:将实验过的物品擦干,将浮上来的物品放在一起,将沉下去的物品放在一起;记录员和监督员:及时如实填写实验结果。2.小组内先猜一猜,如果把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纸片各两种(实心)放入水中,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填写实验记录单(沉的用“沉”表示,浮的用“浮”表示),组内1.学生能按实验步骤正确操作。2.学生会观察现象、记录数据2/4沉浮实验交流,有争议的问题在实验中解决。3.实验方法指导:将物体轻轻放到水中央再放手,如果物体向下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物体不能碰到水槽底部,我们可以说它在水中是浮的。4.明白实验要求,开始实验。(学生实验,教师巡视)5.组长派代表汇报结果,全班汇报交流,形成阶段性认识:像金属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沉,像木头、塑料这类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不同材料,沉浮也不同。3.学生能得出正确结论。环节3认识木头三、木头特性1.导语:自古以来,木头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材料。人们直接把树木加工成木材,广泛地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你知道木头的这些用途和它的什么特性有关吗?2.(屏幕出示“木头制品”的图片),这些物品利用了木头的哪些特性呢?3.小组合作探究,填写气泡图。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木头的特性还有很多,课后还可以继续探究。四、木材替代品1.介绍一棵树成材的过程,当前森林资源的状况。2.介绍木材的替代品,浪费森林资源会用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木头特性。3/4的现象和危害,说说应该怎么做。3.拓展研究:杜绝生活中浪费木材资源现象的办法。环节4全课小结、巩固延伸—环保宣传五、课堂小结1.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