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课题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设计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文章的“华彩段”。2、图文对照,感受“大眼睛”特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小姑娘渴望读书的强烈愿望。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入情入境,动情朗读,深入感悟;2、结合课文背景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贫困地区儿童对读书的强烈渴望,激起学生的爱心,鼓励学生参与有意义的实践活动。2、引导学生珍视学习机会,反思自我,激励孩子们更加努的学习。教学重、难点重点图文对照,感受“大眼睛”特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小姑娘渴望读书的愿望,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难点借助网络视频资料,感受贫困地区儿童对读书的强烈渴望,激起学生的爱心;鼓励学生参与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反思自我,珍惜学习生活。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具准备课件教学方法(或模式)“情景探究”模式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带入情境确立目标一、创设氛围,铺垫情感。1、透过同学们一双双甜美无比、炯炯有神的眼睛,我能感受到你们的学习、生活是幸福的、快乐的。同时也让我想到,在我国西部的一些偏远山区,有着一群和你们同样可爱的孩子,他们家境贫寒,几度失学、辍学,在求学的道路上艰难地行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西部,走近这些贫困山区的孩子。2、(课件播放贫困山区孩子学习生活的图像,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激情描述。)3、此时此刻,你内心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学生畅谈感受。)二、解说背景,导入新课。1、1992年,《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深入大别山地区考察“希望工程”,在安徽省金寨县万头村的一所小学里,他遇到了一群每天跋涉30多里路来求学的孩子。在众多的孩子中间,他发现一个女孩子有一双闪亮的大眼睛,这个大眼睛的小姑娘年龄最小,但却十分坚强。虽然她每天上学走的是蜿蜒的山路,还要经过一座大水库,但不管刮风下雨,她总是按时到校,从来都没有迟到过。小姑娘不畏艰难、顽强求学的精神使记者的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当小姑娘抬起头凝视黑板时,那瞬间的眼神被记者的相机捕捉到了,从而留下了一张弥足珍贵、令世人关注的照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个性化创意:12、(出示照片。)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吗?她叫苏明娟。观察照片,说一说这是一双怎样的大眼睛?(清澈、美丽、乌黑透亮、渴望读书)3、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双大眼睛的?请打开课本。※凭借情境解疑探究三、初读感知,渗透识字。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教师巡视,选择容易读错的几个字词板书,如:蜿蜒、跋涉。要求说一说这些生字识记的方法,并理解词义。)2、(检查读课文,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或感触深的段落读一读,评议读书情况。)3、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4、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5、分段朗读课文※拓展情境达标训练聂()援()娟()摄()缓()捐()※聚焦情境反思构建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优化情境质疑再探文中是怎样讲大眼睛的?下节课了解作业:1、抄写字词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带入情境确立目标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上节课同学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课外查找背景资料,我们知道了照片中的小姑娘名字叫——苏明娟。还知道了这张极具感染力的照片是在1992年由《中国青年报》的记者——解海龙拍摄的。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记者解海龙一起走进大别山去了解山里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凭借情境解疑探究四、锁定重点,品读“大眼睛”内涵。1、浏览课文,快速找出最能概括眼睛特点的词语。(专心、忧郁、渴望读书)2、是啊,小姑娘这双专心、忧郁、渴望读书的大眼睛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是从课文哪些词句中读出她渴望读书的?划出相关的语句,读给同桌听听,说说自己的体会。23、(学生默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己的研读成果,进行交流,谈体会。)4、(汇报交流,学生自由表达,在对话交流中,教师相机做以下引导和点拨,把握重点。)(1)“她上学走的是蜿蜒的山路,其中一段还在一座大水库上面”。读着这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