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1、对于教材,我了解了什么?(我真正掌握教材了吗?)《人类的“老师”》是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机、轮船、建筑设计等方面向生物学习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收获。文章结构完整:开篇引路-举例说明-点题作结,中心明确,层次井然。留意运用典型的事例增强说服力,而且详略得当。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愿望。2、初读教材,我产生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了这些问题?(我的问题一定也是学习者的问题,我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许会给学生提供启示。1、人类的“老师”指的是谁?(自然界中的种种生物)老师板书。2、谁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上课伊始,我先提问一些上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所谓温故而知新。体会各种生物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仿生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性质、能量转换和信息加工的处理过程,用来改善现有的或创造出崭新的机械、仪器、建筑结构和工艺过程的边缘学科。看来大家对仿生学发生了兴趣,为了让大家得到更多关于仿生学的知识,利用老师推荐一个网站给大家,相信会给你们带来更多的收获。3、设想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障碍?)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透过文字进行向想象,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学生,以学生的观察、朗读、想象为主,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语文课堂就充满了灵性洋溢着生机。如:1.“老师”是谁?2.“老师”教给人类什么?3.人类学习的结果是什么?为什么小小的鸡蛋这么难捏碎呢?投影出示句子: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课外自己寻找并阅读介绍人类向生物学习的儿童科普读物,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4、我认为的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不完全是教参里设定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2)、能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有关事例。3)、学习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学习课文重点段,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5、我要给学生传递什么信息?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在掌握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决定!)学习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能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6、我要怎样布置预习?(有充分的预习,才有课堂的真正自主!)1)、预习生字2)、熟读课文3)、画出不懂的地方或提出问题.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和印象深刻的地方,作上记号.7、我有哪些资源、工具可以利用?(鼓励思考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哪些功能解决问题。)多媒体8、我预设的教学程序有哪些?(模块式主题,不用详述。)一、学生汇报预习情况。二、师生谈话交流。三、布置作业: